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
礼金,酒席,农村假如农村渐渐地简化办酒不收礼,那你以前送的礼金收不回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倒是希望能够立马“戛然而止”,而不是逐渐地取消办酒席收礼钱,在农村,每个家庭一年的总收入,补贴在随礼掏份子钱上面的,占比到底有多大?三分之一还是入不敷出?看过一篇报道,有农民一年随礼钱占到全年收入的41%,也就是说,有的农民一年仅仅吃喝酒席随份子钱就要出1~2万元左右,实属惊人又无奈。
份子钱水涨船高
有人说农村吃酒席随份子钱是礼尚往来,互相帮助?如果说是以前3~5块,8~10块的随份子钱属于礼尚往来互相帮助的话,现在渐渐演变成了拖农民脱贫致富的后腿了。试想一个农民一年要吃68次高价酒席随份子钱,如果每一次是100元,就是6800元,每一次都是200元的话,就是13600元,农民一年总收入在4万左右,家里的各种花销刨除,还能落下多少积蓄存款?仅仅说结婚嫁娶的随礼,村里有人结婚要吃,回门要吃,亲朋好友结婚嫁娶也要随礼去吃,都是高价饭。
风气不好脱贫难
所以有人感叹说:乡村振兴不振兴,农民富裕不富裕,首先要看一个地方的风气好不好?风气不好,脱贫致富奔小康就有难度。从实际来看此言不假,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农村,越喜欢办酒席收敛礼金和份子钱,红白喜事也算“正常”吧,就连家里母猪下崽也要办酒席收敛份子钱就没意思了。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来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恶性循环!农村办酒席收敛份子钱之所以会水涨船高,刹不住车,也和部分农村人“担心自己会吃亏”也有很大的关系。总想,我前面出份子钱多年了,只出不进,我也要等机会办酒席,把以前出去的给捞回来。
办酒席铺张浪费
到底是“吃亏还是沾光”?老话常说“吃亏是福”,但入到自己身上,很多人就不会那么淡定了。部分农村人就是那种很标准的“严以律人、宽以待己”的形象。是的,就是如此形象,就好比这个话题,如果以后农村简化办酒席不收礼金不收份子钱了,那我岂不是亏大发了?如果是别人这样叫屈,某些人可能会安慰别人说“吃亏是福”。在农村独女户的家庭,也会借机闺女回门大办酒席收敛份子钱的,因为只有闺女,再不努力找机会以后就没有了,这个现象确实很普遍,每个农村身边都不缺少例子。
办酒席名目繁多
其实我们老家农村人都希望以后办酒席不收份子钱的,但却都希望自己不是那个最后吃亏的那一个。这种心理活动是很累人的,也确实很纠结,所以保持观望态度的农村人占绝大多数,如果现在立马就停止收礼金,肯定会有人跳出来反对,在农村是不缺少这种“出头鸟”的,但是属于负能量的出头鸟。我想每个家庭都会有一本乃至几本收份子钱的“礼单子”,上面记载了谁谁家来吃酒席,掏了多少份子钱?然后以后有机会了再以份子钱的名义送回去。这就是有些人说的,所谓的“礼尚往来、互相帮助”。
何时刹住陈规陋习
问题是:现在农村的办酒席已经是泛滥开了,各种巧立名目的酒席,成了压制农民脱贫致富的“压力山大”,农民苦不堪言,这些礼金的付出成了永远还不完的“人情债”,成为一个个的“道德绑架”。不断上涨的办酒席收敛份子钱,不但铺张浪费,还让农村人攀比炫富心理日益膨胀,人情债成就了更多的冷漠无助和贫现象,这与乡村振兴、农村乡风建设格格不入、背道而驰,成了令人厌恶的陈规陋习,人情攀比何时能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明咱们平平安安,什么事情没有发生,我宁愿一辈子这样,钱是身外之物,无所谓,不要了,还是平安好,还是健康好,大家说对吗?就像咱们办的合作医疗,如果不用那不是白交钱了,大家是不是一辈子都希望不用啊!不要想着吃亏,很多时候是一种幸福。
给别人随礼没有回收过来,如果你这样计较,当初就不应该随,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斤斤计较,我爸爸有病了他们都没来人探视,他家有事了我也不去,这样关系会融洽吗?会好吗?我们不要计较别人怎么做,首先自己要做好。
10年前你家办事人家随了50元,到今天你还记着呢?也随50元,年代不同了,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现在你依然还奉行着从前的事情,你说你们的关系回到哪一步,恐怕只能分道扬镳了,你这种人也不适合交朋友,还是一个人好。
我都随礼10多年了,家里一件事没有办过,怎么办,难道我去找人家要钱吗?难道家里的母猪生了我办一场酒席吗?无聊、无知,叫人汗颜,很多时候我们不能老想着沾光,我们常说吃亏是福,这句话特别有道理。
农村以后不准办酒席太好,这样大家都没有压力和负担了,现在随礼可不得了,都是200元,一年也得好几千块,对农民来说绝对也是负担,以后大家都简化办事程序,一切简办,对社会,对个人都是好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礼”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活动。在祭祀时,人们除了用规范的动作、虔诚的态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还将自己最有价值、最能体现对神敬意的物品奉献于神灵。后来,在“礼”的含义中,就开始有了物质的成分和表现了,也就是礼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现,比如古代战争中由于部落兼并而产生的“纳贡”。
从古至今,“礼”都表现出了对对方的尊敬,是一种馈赠行为,是人与人沟通感情的重要手段,亲朋好友、同窗同事、上级领导,只要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随上一份礼物,表达一份心意,这是延续友谊的手段,增进感情沟通的机会,这些都无可非议。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礼的名目越来越多,风气愈刮愈烈,波及面越来越广,花样不断翻新,让人真有些难以应付。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结婚要随礼,死人要随礼,孩子满月要随礼,乔迁要随礼,开业要随礼,孩子上大学、上高中的要随礼,过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上一篇:留在海外的华人曾给我们拍过很多物资,现在他们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