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毕业生毁约潮,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工作,学生,民营企业毕业生毁约潮,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2020届毕业生,研究生宁可放弃已签的民企OFFER自降一半薪酬也要进入国企业,大家怎么看?发得出工资、有平台正常持续进行的民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蕗蕗老师说】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这次疫情的影响。在这次疫情中,很多民营企业无法正常营业,轻则营业额受损,重则直接倒闭。因此,导致很多人,尤其是还未踏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产生了深深的担忧。
前不久我还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一位网友刚过完春节大假就盼着返岗上班,好不容易等来了公司说让他返工的通知,还没高兴几天,又收到了公司倒闭的消息,只能另谋出路。相信这位网友的经历肯定也是很多人现实生活中遇到过的,不知道大家现在是否都找到了合适的新工作?
应届毕业生可能是出于谨慎,也可能是出于担心,毁掉民营企业的offer,更愿意去国企,即使薪水要降低很多,我个人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承受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害怕自己的工作会因为公司的状况受到影响,这种心理我觉得很正常。毕竟走出校园后,花销一下子就会多起来,一旦没有工作了,拿什么养活自己呢?
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还有众多民营企业依然坚挺地在经营,甚至经过了这次疫情会变得更好,最近世界各国都在从中国采购各种物资,这难道不正是民营企业翻身的契机吗?所以我们还是要对民营企业保有信心,他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好,他们的员工薪水和待遇肯定也不会差。
另外,还要给这些毁约的应届毕业生提个醒,不管去哪里工作,建议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最好能在心仪的公司实习一段时间,试一试自己是否适合那里,以防正式入职之后才发现很多地方自己都不适应。一般来说,大学生能去实习的地方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对于国企的了解并不多。
不管应届毕业生做出什么选择,我觉得只要你们自己当下满意就好,即使不满意以后还有改变的机会,最重要的还是选择一份自己喜欢、也适合自己的工作,要不然真的很痛苦。
以上仅代表我蕗蕗老师的个人观点,如果你们有不同见解,也欢迎来和我讨论,感谢你们的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来说求职的历程分为三个层次:
一:磋商,包括面试
二:发offer,只有双方信息、职位、薪资、报到时间均清晰确定的才算offer
三:签约,用人单位发了offer,你表达了同意之后,就算签了一份约,后续签正式文本的劳动合同,只是进一步明确而已。
很多时候毕业生和企业互为备胎关系
企业找学生面试,一般会有二到三次面试,但过程拖泥带水,几轮笔试几轮面试,多级面试异常耗费时间和精力。有时候一套流程下来可能需要三四个月。而且最终还不一定录用。
既然企业与学生互为双向选择的关系,那么学生也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即使其他企业不来挖人,学生也会多找几课树试试。很多企业的校招,其实很多时候是奔着学生劳动力相对比较便宜而去的。那么也没法指责学生,就业奔着更高多 劳动报酬而去,留不住人,无非就是给学生开的价钱低了,待遇差了。人被其他高待遇的企业挖走了。
提前最好准备
所以在一二阶段,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求职者,都可以骑驴找马,可以随时退出或拒绝,不存在任何法律或道德上的制约。
至于到了第三阶段,签约之后再违约,那自然按照法律合同办理。学生违约,只要履行了违约责任,也不应再在法律和道德上被附加任何责任。
大学毕业生频繁违约,说明的是当代毕业生对于企业和自己薪资总体的要求的提升,不能说明其他什么。
综上,请求职的同学们务必骑驴找马,如果果你因为用人单位任何没有法律效力的承诺,而被吊住,是自己太天真,也无从指责用人单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与2020届毕业生无关吧,每一届不都是这样的么?
校招阶段,其实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正式接触正式工作单位,对于工作的认知其实是不完整的。
在校期间,很多学生都有过兼职,也有过长期的工作实习,但不论是兼职还是实习,本质与正式工作是不一样的。兼职本身就是临时性工作,技术含量低,暂且不谈。有过实习经历的学生,其实一直也是被区别对待:劳动合同不同、绩效指标不同、薪酬福利不同,甚至很多实习单位的领导对待实习生的态度也不相同。
这些不同会导致很多学生只把实习当成一种体验,是否确定为终身事业,基本很少,因为知道自己还是学生,还有1万种退路可走,为什么要在这里死磕,世界那么大,我还没走走。
也正是因为这种有退路的心理态度,让大部分的学生知道工作重要,但却没有真正的思考过为什么工作,校招的时候拿到知名企业的offer是一种值得炫耀的事情。
但往往是拿到offer之后,才是真正思考工作的时候,这个阶段企业能做的有限,但学生的心中依然是那颗有退路的心。
有一个心理学原理叫视网膜效应。通俗点说,这种效应的意思就是当我们自以为特别小众的一件事,当自己做了后,发现身边好多人都做过。买了一辆车后发现小区里到处都是同款车。
这个原理其实用在学生拿到OFFER之后,注意力更加集中在了工作本身上,这时候会发现四大、500强、国企、公务员、事业编,原来牛逼的工作还有那么多,心中的那个千万条退路又出现了。
至此,才是一个毕业生真正思考自己工作的时间,那么所签的三方合同工作,是否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再加上违约的代价并不大,违约的行为就出现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