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所有的怀才不遇,其实都有迹可循!”你认同这句话吗?
怀才不遇,的人,他的有人说“所有的怀才不遇,其实都有迹可循!”你认同这句话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相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你觉得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哪有什么怀才不遇?不过是自恋的感觉。大学里多读了几本书就有才了?那些书不知有多少人读过,那些大学不知有多少人呆过。就是把课本学得比学院的教授还熟,把学院逛得比里面的职工还溜,有什么用呢?出来还是要顺应社会,按社会的人际法则办。社会中各色各样的岗位随社会需求时多时少,人员流动是必须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犹如布朗运动中的粒子,随机又随缘,能在游动中嵌入一处安营扎寨,就是你出校门的才学定位,没有什么可以耿耿于怀。因为,如若定位不适,就又会或自己挣扎出来,或被位置挤压出来,再进入流动的大军,直到无力折腾为止。
其实,有才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厚遇”了。日常生活丰富多彩,有才的人往往要么知识面又广又有深度,懂得东西又多又深刻。同样是日常景象,懂得多的人看到的就多。同样看桥,我等只看这座桥长、那座桥高大。懂得桥梁设计制造的人来看就知道,这桥是属于哪个系列,结构关节在哪,哪里是应力结点。同样听音响,我等只感觉好听不好听,舒服不舒服。懂得电路和调音的人来听就知道,为什么不好听,缺陷在哪,如何补救……吃喝拉撒睡的百态中这种现象不胜枚举。同样活一世,“怀才”的比我等多得了许多精彩,还有像收藏里的“捡漏”,股市里的“吃抛”,常有收获的人哪一个不是托了“怀才”的福?
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终日郁郁寡欢,那是不应该的,假如把自己感觉的失落迁怒于伴侣和孩子那就更不应该了。真有才的会这么做吗?真有才的是知道孰轻孰重的。这种人充其量是小才不足以支撑理想,能力只囿于字里行间的假斗士。建议,与其抱怨连天不如安静下来扎扎实实地学点东西,由小才变大才,享受活着的乐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怀才不遇的人何时都有,现在有才的人太多,有用庸才而真才闲置的情况,更多是没那么位置把人才都用上,没用上的也算怀才不遇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怀才不遇的人何时都有,现在有才的人太多,有用庸才而真才闲置的情况,更多是没那么位置把人才都用上,没用上的也算怀才不遇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往今来怀才不遇的人很多,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
比如杜甫,杜甫少年时代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杜甫官场不得志,他目睹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而无能无力。杜甫的诗歌在中国古代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比如王勃,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明,六岁就能作诗,十六岁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王勃在任虢州参军期间,因犯罪而罢官,终结了他的仕途。
比如李商隐,李商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竟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比如唐伯虎,被人称誉为“天授奇颖,才锋无前”的“江南奇士”。唐伯虎少年俊才,博学多识,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画家。他因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从此消磨时光,后困窘療倒。
比如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由于和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从此退隐山居。辛弃疾一生试图立志报国,建功立业,但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坚持恢复中原的信念,把满腔热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另外,历史上还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杰出人物,像曹植、阮籍、刘禹锡、白居易、陶渊明等等。
以上这些都是历史上特别是文学上的杰出人物。他们怀才不遇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都数都是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看清了上层社会的奢侈和腐败,宁愿隐居山林,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这是由他们正直的人生观决定的。
上一篇:为什么现在头条出现了好多营销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