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家长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孩子,自己的,家长家长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成长需要时间,而这过程就是最美的见证。您愿意看着孩子一点一点成长吗?一蹴而就的成长您觉得可能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不能心平气和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家长的心态和认识造成的。
一、对孩子的成长缺乏正确认识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
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也就是说,孩子从出生到成人,有着特定的发展顺序,是不可能跳过某一发展阶段而进入另一发展阶段的。换句话说,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尤其出现的必然性。
2.阶段性
不同年龄的孩子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情况。孩子在小学时的情绪会相对稳定,但是到了中学时期,会步入“青春期”。这一阶段的特征,孩子就是会有情感上发展不稳定的特点,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3.不平衡性
孩子在统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也就是说,孩子在某一阶段对某样东西的学习能力很强,但是过了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能力就会下降。这并不是说孩子不努力造成的,而是一种正常现象。
4.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各个部分具有互补关系,某方面机能受损时,可以通过另一方面弥补。孩子可能会存在某些方面的能力薄弱的情况,但是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其他方面弥补的。家长要善于发挥孩子长处来弥补孩子短处。
5.个别差异性
个体只见的身心发展在不同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家长不应该用“别人家的孩子”来和自己家的孩子作比较,这样除了让家长对孩子更不满,和让孩子更自卑之外,毫无用处。家长可以去发现自家孩子身上闪光点,并鼓励其发扬光大。
二、过高的期望和理想化的完美孩子
“望子成龙”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通病。期望可以激励孩子,让孩子朝着目标方向努力,但是过高的期望只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给孩子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让孩子如何能够达到?而家长在无形之中,也给了自己禁锢,觉得孩子做不到,就是错的,是不努力,是有问题的。
如果孩子长久以往达不到家长过高的期望,家长会对孩子失望,孩子也会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从而形成自卑心理,导致不敢再去做,不但再去想。
给孩子设定一个个小目标,以此来激励孩子,让能让孩子朝着目标努力,从而获得大的成就。
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三、压力与比较
现实生活给了家长太多的压力,而家长又自觉为孩子付出太多,所以会产生过多的要求,而孩子也间接地承受了这份压力。
人与人交往之间,难免会产生比较,别人家如何如何,自己家如何如何,而比较自然会产生优劣,进而引发家长对自己孩子的不满。但是家常从未考虑过,两件事、两个人是否真的有可比性。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要放松心态,接受孩子的不足,并且了解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和指引,引导孩子往“正路”上走。一味地批评指责,只能让亲子之间的关系产生巨大的沟壑,而交流与理解,才能让亲子关系更和谐,孩子才愿意给家长一个正向的积极的反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家长为什么不能平心静气的面对孩子成长中的问题?
个人答案:爱之深、责之切。
01 不能心平气和的原因
(1)太在乎
因为太在乎,所以我们希望孩子的行为都是规规矩矩,没有差错。每当孩子行为稍有偏颇,我们就担心他们会恶化,从而极力地阻止。因为用力过猛,孩子无法承受,产生排斥。此时,我们更加气愤,明明是自己带的娃,为什么不听话呢。
(2)都是别人家的娃惹的祸
我们都知道“人比人,气死人”。但是,我们还是不断陷入对比的怪圈圈。从孩子出生,到孩子入学,再到孩子工作,最后结婚,没有一个阶段能阻挡我们对比。就算自己不想,也会不停地有人在耳旁吹风。
当我们想让孩子复制别人家孩子的成功,学习别人家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时,却忽略了孩子的差异性。孩子可能天生对某方面不敏感,或者有学习障碍,导致他们不能短时间改变现状,家长需要多一点耐心,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3)屡教不改
孩子某种不良的习惯养成后,真的很难改变。我们会发现,我们尝试了不同人的成功经验,但是一到自己孩子身上就失灵了。这让我们觉得,孩子怎么就跟石化了一样,屡教不改。久而久之,我们一旦看到孩子的那种行为,仿佛自己心头的一根刺,气就不打一处来,气孩子,也气自己。
02 副作用
家长一声吼,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对于孩子,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了解自己,无法沟通。久而久之,对于家长的吼叫也就习惯了,自动免疫。
对于家长,每次吼完必后悔。担心孩子被吓到了,担心孩子对自己失望了,担心自己的形象就此毁掉了。即便如此,我们下次还会再犯。
03 如何做?
坚持四不原则:不恐吓、不动手、不哭泣、不、不急于一时。
(1)不恐吓:任何时候,都不要说狠话“妈妈不要你了”。
(2)不动手:君子动口不动手,棍棒之下无孝子。
(3)不哭泣:坚持告诉孩子“哭解决不了问题”。
(4)不急于一时:不要每次孩子一犯错就逼迫他承认错误,搞得鸡飞狗跳,尝试一下“平静中断法”,父母和孩子都冷静后再沟通。
总结
我想,再理智的父母再面对孩子的时候,都无法做到每时每刻心无波澜。但是,当我们发现吼的作用越来越微弱,并且产生副作用时,我们就孩不断吸取失败的经验。只要做到本可能10次发火,减到5次发火,本该“火冒三丈”,努力压制到“一丈”,我们都是在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接受不完美的孩子,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您的关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