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于谁口?道理何在呢?
荀子,水能,庶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是出自于谁口?道理何在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原意出自《荀子·哀公》篇,“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原话出自魏征,《贞观政要·论政体》:“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释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把君王比作船的话,百姓就是水,水能够负载船只,也能够淹没船只。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古人一直都十分强调民心的重要性。比如《管子》中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以唐太宗为例,他算是比较能听得进谏言的皇帝了,而且身边还有魏征这面“镜子”,可他也只会把自身与其朝臣的关系视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鱼水关系。他曾不加掩饰地对其下属说;“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可悲的是,他并没有如愿以偿。嗣后继位的大唐君主终究还是脱离了人民,直至一艘凌驾于“水”面近三百年之久的大唐帝国之“舟”,终于在“载舟”的农民所掀起的起义怒潮中未能逃脱“覆舟”的厄运。
还有闯王李自成,起义的时候打着“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旗号,所到之处百姓无不拥护支持。待起义取得胜利推翻了明朝,由于起义军包括李自成在内都是穷苦人出身,进城之后迅速在内部腐化。对手下人强抢淫掠的疯狂行径视若不见,自己也是荒淫无比,弄得怨声载道,完全忘记了起义时的初衷。最后,落得个被百姓用锄头拍死的下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用在当代需要辩证的适用。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者与人民群众的鱼水相合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与以自身利益高于一切的封建统治集团与黎民百姓的统治与被统治鱼水相隔的关系,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
习总书记就曾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引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句,旨在强调人民群众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力量,过去是这样,未来更是如此。“我们要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再以这次疫情为例,主要首长亲自挂帅,亲自部署,带领中央政府强有力地做出各种英明决策。军队、医务工作者不畏牺牲,迎难而上。民族企业顾大局怀天下,纷纷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令行禁止,积极响应配合,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无不体现出全国上下一条心,危难时刻显真情的鱼水相融的大好局面。
原来,祖国和我期望的一样始终热爱着人民。
原来,人民和我想像的一样始终热爱着祖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自《荀子.哀公》,作者荀子。是说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的航行,也能将船推翻吞没,沉于水中。表示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早见于《 荀子.哀公》篇,是荀子讲述 孔子与 鲁哀公的一段对话。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 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 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 胙阶, 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 栉冠, 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 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 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此 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 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又见于《 荀子·王制篇》中有这么一段话:“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贞观政要·论政体》:“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唐·魏征《 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水有浮力,故能载舟行船。同时,水又会因风起浪,浪大时,也能倾覆舟楫。其实,这就是对水认识中的一种辩证思想。就水本身而言,获取这样的认识并不困难,但古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将这种辩证思想推广到社会生活之中,使之成为一种维护社会稳定的统治手段。在古代中国的阶级社会,君与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它们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的,但这并不意味著两者在任何时期都处于尖锐对立的状态。“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就是统治阶级内部调和阶级矛盾的一种手段,通过适当的利益再分配,也能在定程度上实现阶级和解,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因为听取了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忠告,才最终实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最早出自战国著名思想家荀况,在他的著作《荀子·王制》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统治者就像是船一样,而广大的民众犹如河水,水既可以把船载负起来,也可以将船淹没。
上一篇:有没有最快最有效辨别人心的办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