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本科双非二本无商科背景,申请留学怎么选学校?
院校,出身,自己的本科双非二本无商科背景,申请留学怎么选学校?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本科双非二本无商科背景,申请留学怎么选学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英国这边很多好学校可以选的,有商科专业录取不限本科背景。
主要看你本科的平均成绩。可以发过来评估一下,看达到哪些学校的要求了。
美国这边商科也有不需要商科背景的专业,比如商务分析这类专业,数学、计算机专业的去申请就很受欢迎。
总体还是要看你目前的专业还有本科平均分,评估一下就能知道你可以选哪些学校和具体商科哪个方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身双非 会是一辈子的事吗?
985、211 就那么几所,难道我们这么多出身双非院校的学生就不行了吗?出身院校会是我们一辈子也跳不出的枷锁吗?
一、为什么看重出身院校?
对于一个初次见面,不太了解你的人来说,看出身院校是了解你自身能力的一个最偷懒的好方法。
出身院校越好,意味着你接受到的教育资源越丰富。也就是说,其更优质的教职工、科研项目、实习平台,会让你有更高的可能会被塑造成一个更优质的学生。那些面试官、招生官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了解所有人,筛选出身院校是一个为了节约时间成本的无奈之举。
而出身院校能带给你的影响也不仅限于求职、考研、出国这些外在的东西。举个例子。比如说现在国内大热的主持人、脱口秀演员李诞。这些年来通过在一些综艺节目的精彩表现圈粉无数,算是成功的范例。但他还是会对自己的“出身”耿耿于怀:“目前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考上名校。”
李诞坦白说,“有些眼界的问题,不是成年之后能弥补的。”他所说的,也是社会比较认可的一种论调,即好的院校在资源、平台上更加具有优势,在好的学校环境里会更好地塑造你的思维和眼界,而思维和眼界则是一道把人划分为不同层次的分水岭。这种想法也是促成人们看重出身院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这种论调本身,就有浓浓的刻板印象气息。
二、出身院校是一辈子的事?
只看出身院校的论调,其实有些片面。这种论调“标签化”不仅套牢了院校和学生,还直接将院校光环的大小和学生能力画上了等号,让人无法全面客观地去认识一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
出身 985 就一定是人生赢家吗?可是 985 里也不乏终日碌碌无为之辈。反之,双非院校里也有很多能人。无论出身如何,作为大学生的我们都应该将自己的院校看做一个提升自己的“弹性跳板”。——那么问题来了,学校有哪些可利用的资源呢?
多与导师沟通,充实自己
可以去“利用”导师这个资源来充实自己。多和导师聊一聊(如果没有导师,可以找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老师)。因为导师一般是都是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或者是职业领域混迹多年的 insider ,不仅经验无数,而且会更加了解你自身的特质。无论你是写论文、做项目,还是对生涯规划存在疑惑,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
多去图书馆,提升学术水平
与校园外的综合性图书馆相比,学校图书馆会更加偏向于与校内各个学科挂钩,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同学来说,看一些专业性强、理论性高的书籍对提升自己学科能力和学科事业颇有裨益。平常写论文,或是准备项目、大创、国创等比赛的紧要时期,我们也可以去图书馆找方向、找灵感。
此外,图书馆数据库也是一个宝贵的资源,毕竟人生中能免费看知网万方维普上面各种论文的机会可能就在大学这几年,免费的论文它不香吗?
多结识同学,积极拓展人脉资源
在大学里,应该多参加学生会、校团委、社团等组织,拓展人脉资源。这样你就比那些圈子小的人更容易问到前辈一些复习技巧(高分技巧)、考研留学的计划安排等等信息,也更容易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项目。甚至有些前辈在毕业工作后,也会提供给你一些实习岗位。
三、打破 “出身院校” 魔咒
人的成长并非只取决于大学的教育,也并非终结于大学。在非名校的大学生群体中,总有一部分人,正在通过努力,改变“出身”。
考入国内名校并非没有机会
记得小编的高中老师高考前在班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你们大学考不上清北,没关系,考研的时候努努力还是有机会的。”此话确实不假啊!纵观全国,即使在超高的淘汰比之下,每年双非逆袭 211、985 的案例不在少数。
但话又说回来了,想逆袭国内名校需要死磕到底的决心和努力。我们可以看一位逆袭成功网友:小 G 为了考上国内双一流名校,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娱乐时间,和 “考研” 这件事情死磕到底,每天分配给学习的时间将近 13 小时,最终如愿。
双非逆袭海外名校
对于出身双非院校的同学,出国读 master degree 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逆袭海外名校也不是没有可能。棕榈学员 H 是国内某双非院校的大二学生,因为想摆脱“双非院校学生”的背景,而且双非院校保研机会也并不多,所以决定了出国读研。
有了这个目标以后,H 同学就开始准备——用丰富科研、学术交流、实习等经历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她在课业之外的空余时间里做过的科研正好补上了她双非院校的短板,还成为了申请时的一个 “利器”。经过两年的努力,她收获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塔夫茨大学等 5 个 offer ,最终圆梦藤校!
写在最后
说到底,大学也不过就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而已。出身院校非名校,并不是一辈子的事情。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们去到了什么样的平台,我们关注的应该是如何好好利用周围的环境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社会是凭实力说话的社会,我们最大的标签是实力而不是所谓的出身。
—END—
上一篇:金融危机和失业率有关系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