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油画是什么?为什么用油画来作画?
油画,画家,颜料油画是什么?为什么用油画来作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油画是什么?为什么用油画来作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油画艺术作为从西方国家传来的"舶来"艺术,其在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出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艺术特征,逐渐成为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油画与国画的区别和特点:
油画是西方绘画中的主要画种之一。它是用油调和油质颜料在特制的布、木板、厚纸和墙壁上作画。油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塑性,常运用焦点透视以面塑性,油画颜料具有较强的遮盖力,色彩丰富,能充分的表现物体色彩变化,极富有真实感。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它使用毛笔、墨、中国画颜料在特定的宣纸、皮纸、绢等材料上作画。中国画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科,有工笔、写意、兼工带笔等技法。中国画在造型上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点、染、浓、淡、干、湿、虚、实、疏、密等表现手法来描绘对象,并与诗、书、印章巧妙结合。
就技术而言,油画的优越性表现为:
可绘制大型布面油画,易运输、易装饰、易收藏、易保存、易清洁;
油性颜料干燥慢,画家可反复涂改画面,并能在画面上直接调色、运色;
具有可塑性的膏状油画颜料为画家带来了灵活多变、广泛自由的绘画空间;
油画色彩光亮,利于物象质感的刻画,能够充分表达物象复杂的色调层次,具有透明、浑厚而丰富的优越效果;
油画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和可塑性。可以一次性完成,也可以多层覆盖,色层不会脱落。油层干后坚实耐久、色彩光亮,颜料在干燥过程中没有任何变化;
可用不同的调色剂控制颜色干燥时间,可运用色层的厚薄对比、笔触的变化产生丰富的画面肌理,或在有肌理的表面上作画,或在颜料中加颗粒状物质表现特质物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油画(an oil painting;a painting in oils)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作画时使用的稀释剂为挥发性的松节油和干性的亚麻仁油等。画面所附着的颜料有较强的硬度,当画面干燥后,能长期保持光泽。凭借颜料的遮盖力和透明性能较充分地表现描绘对象,色彩丰富,立体质感强。油画是西洋画的主要画种之一。 油画的前身是15世纪以前欧洲绘画中的蛋彩画,后经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Jan Van Eyck),(1385年-1441年) 对绘画材料等加以改良后发扬光大。后人因扬·凡·艾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誉其为“油画之父”。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因为油画颜料干后不变色,多种颜色调和不会变得肮脏,画家可以画出丰富、逼真的色彩。油画颜料不透明,覆盖力强,所以绘画时可以由深到浅,逐层覆盖,使绘画产生立体感。
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存世的西方绘画作品主要是油画作品。随着时间的发展油画逐渐生活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蒙娜丽莎》表现的一个普通妇女并广为流传。19世纪后期,由于科技发展,许多新材料应用于油画领域,如丙烯颜料,油漆等。
油画主要特点
整体上是油画语言等因素共时综合运用的结果,R.康平的三叶祭坛画《受胎告知》就细致地 呈现室内外的所有景物。意大利的提香是第1个特别注重油画色彩表现力的画家,他在暗底子上作画,并常用明度接近、色相略异的明亮色彩构成富丽堂皇的金黄色调,透明颜料的多次复叠,忽厚忽薄的笔法,又使色彩与形体有机溶合,造就出质感效果。
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同样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有了翻天覆地、摧枯拉朽的变化。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更深刻且影响更广的理论,激扬、解构、反叛,争奇斗艳、百花齐放。中国的油画最早出现在棺椁器具之中,据周礼、汉书等文献所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已有用“油”绘画的历史。通常的说法是1581年利玛窦携天主、圣母像到中国后,才开始了中国的油画,其中一幅“木美人”作品,虽历时五百年,仍依稀可见画风的古朴厚重。
油画中国
关乔昌油画作品
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潘庭章、艾启蒙等以绘画供奉内廷,从而把西方的油画技法带入了皇宫;雍正,乾隆年间,宫廷的包衣(满语即奴仆)受命于皇上,向传教士学习油画,但并未留下一些痕迹。清代,广州十三行成为中国唯一的通商口岸,“外销画”是外销品之一,洋画家也来此谋生,并收徒授业,培养出第一批中国油画家,代表人物有史贝霖、关乔昌、关联昌,史贝霖是“中国最早的油画家”。19世纪30年代后,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来华传授水粉画技法,大大提升了广州“外销画”水准,关乔昌即为其高徒,关乔昌的《老人头像》曾入选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展,是最早在欧洲画展上亮相的中国画家。 [1-3]
清末维新戊戌变法后,许多青年学子先后赴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学习西洋油画,他们中有:李铁夫、冯钢百、李毅士、李叔同(弘一法师)、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潘玉良、
李铁夫油画作品(5张)
庞薰琹、常书鸿、吴大羽、唐一禾、陈抱一、关良、王悦之、卫天霖、许幸之、倪贻德、丁衍庸等。这些人归国后带来了西方及日本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理念,如李铁夫是最早掌握纯正油画技术的第一个中国人,被誉为“中国油画之父” [4] ;1911年西洋归国的周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学术院,并第一次起用人体模特写生;1919年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先生倡导开办了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美术学校,(校长林风眠);1927年,中央大学开设艺术科(徐悲鸿任主任);1928年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的国立艺术院校(林风眠任院长)等。
这一时期的主要三个画派分别为:写实派(徐悲鸿);新画派(林风眠、刘海粟);现代派(庞薰琹)。
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国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油画家颠沛流离。国难当头,很多油画家用绘画作武器,反映战事,揭露暴政,如王式廓的《台儿庄大血战》,唐一禾的《胜利与和平》,司徒乔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一些画家因战事远赴西北、西南等少数民族地区,创作出了如《负水女》(吴作人).《哈萨克牧羊女》(董希文)等佳作。
上一篇:现在的人是不是都太脆弱了,成绩坚持不下去,生活太苦坚持不下去,求鼓励的话有用吗,不还是麻痹自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