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于新冠海外确诊人数超越国内你怎么看?
疫情,病例,流感对于新冠海外确诊人数超越国内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据美国 CDC 估计,截至 2010 年 3 月中旬,当时的甲型 H1N1 流感疫情疫情导致 5,900 万美国人染病,26.5 万人住院,1.2 万人死亡。此外,全球范围内确诊出甲型 H1N1 流感病例的国家(及地区)的数目为 186 个,出现死亡病例的国家(及地区)有 72 个(数据更新于 2020 年 1 月)。
说回此次疫情,目前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在全球范围内已超过 9 万例,涉及近 80 多个国家,与 2009 年甲型 H1N1 流感疫情的规模相比还相距较远。但有媒体表示,根据 2010 年世卫组织网站上对大流行疾病的“技术标准”:一种新型病毒感染,大多数人没有免疫力,并且在世界各地出现并传播。相较于普通流感,大流行病在某些方面看起来与之类似,但有其他可能完全不同的特征,比如季节性流感和大流行流感均可在全年龄段引起感染,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自限性疾病,患者无需治疗即可完全康复。但是,“大流行”的重症病例患者的比例可能会更大,并且持续时间不会有季节性,甚至在夏季也有暴发疫情的可能。
实际上, 2010 年这个“技术标准”的颁布,就和 2009 年世卫组织将甲型 H1N1 流感宣布为大流行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世卫组织宣布甲型流感为大流行病之后,导致了当时大量资源在短时间内都集中投入到疫苗研发之中,但该疾病在后来被证明其实影响有限,这让许多人诟病世卫组织反应“过激”了。
“2009年的时候围堵一个病死率比流感还要低的病毒,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一个笑话。”黄严忠认为,那一次宣布为大流行让大家人心惶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特别是在亚洲国家,大量的资源放在围堵政策上面,其实后来发现这些举措实际上是没有太大必要的。
后来,时任世卫组织总干事的陈冯富珍博士曾专门向《英国医学杂志》致信声明,阐释“当初为何宣布 H1N1 为大流行,判断指标是什么”,也就是上述“技术标准”。
这或许也是让世卫组织在判定此次疫情是否宣布为“大流行”病时,变得异常谨慎的原因之一。
“大流行”病带来的影响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 2 月 24 日曾强调: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尚不可将其称为大流行病。因为当时并没有出现“失去控制的全球传播”或者“大规模严重疾病或死亡”。但随后,世卫组织在 2 月 28 日又对外宣布,将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风险级别从“高风险”提高至“非常高”。
谭德塞表示,我们应该做好其可能发展为全球流行病的准备。但关键问题并不是该关注使用什么词来描述疫情,使用“大流行”与否,不会干扰疫情的任何一次感染,也不会有助于拯救任何人的生命。现在是所有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集中精力做好控制疫情扩散准备的时候。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并非是一个“非黑即白”的二元世界,大流行病亦或流行病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的源头和传播的某些方面尚未调查清楚。这些因素让其被宣布为“大流行”变得困难,尤其目前还有早期迹象表明,在中国、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的疫情出现减缓的时候。此外,将一种传染疾病宣布为大流行病,既不会为世卫组织带来更多的支援与帮助,也不会赋予其新的权力。
而且,“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已经是世卫组织的对疫情设置的最高警戒级别,目前也没有用“大流行”与否来表示影响程度的明确条例。世卫组织作为联合国下属的一个专门机构,也是最大的政府间卫生组织,其并没有管理各个国家或地区面对疫情如何运行的权力,只能进行号召与建议,但是一旦将疫情宣布为大流行病,很可能会刺激更多的国家在地方或者州一级别推出紧急级别更高的应对措施。
比如,美国 CDC 针对大流行病就有一系列措施,包括关闭学校、远程办公,以及取消更多公共活动等。而一旦大规模采取上述措施,很有可能给民众带来远超病毒所带来的恐慌和损失。据美国媒体报道,当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增至 69 人且有 3 例“不明来源”感染病患时,在美国多地的超市就出现了民众排队抢购粮油米面、卫生纸、水等物资的现象;更有甚者,因担心情况失控部分人已经开始在囤积子弹。
当新冠疫情还未形成如此全球扩散的规模时,世卫组织在 1 月中旬就将由此次新冠病毒带来恐慌和混乱的问题称为“信息疫情”(Infodemic),并指出“社交媒体上散布着大量有关疫情、真假不一的消息,这加剧了公众对于疫情的恐惧心理。同时,虚假信息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引发了公共信任危机,也为网络内外的恐慌和种族主义推波助澜。
避免进一步加剧民众恐慌心理,减少可能出现的暴力风险,可能也是世卫组织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今,世界经济紧密联系,一个国家遭殃,其他国家都会受到牵连。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世界经济主要引擎,这种影响就更为巨大。而像发生在西非的埃博拉,对世界其他地方也会有影响,但无法与此次疫情的影响相提并论。
在黄严忠看来,一旦宣布为“大流行”病,全球化可能是最大的牺牲品,因为中国一直在拥抱全球化,一直都是在支持全球化自由贸易。这一次疫情如果重创世界经济的话,更多的国家可能会对自由贸易、全球化更加没有信心。
其他国家疫情进展
不论宣布“大流行”与否,各个国家与地区都应准备好相应防疫措施。谭德塞表示:防疫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每个国家都必须针对本国的国情进行自我风险评估。世卫组织也在继续进行自己的风险评估,并日夜监测这一流行病的演变情况。“我们必须专心防控,同时尽我们所能为潜在的病毒长期存在的可能做好准备。”
不同国家为控制疫情的蔓延所做出的反应动作也有所不同,看似“佛系”应对的新加坡一度是除中国外感染人数第二多的国家,但截至 2 月 29 日,新加坡累计确诊 102 例新冠肺炎,未有死亡病例。从 2 月 21 日开始,治愈病患数便大于新增病例数;在 2 月 23 日,实现了病例零新增。这得益于其政府的快速反应,并有一套完善且经过验证的疾病应对系统;此外,还清楚地列明防疫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对民众的建议。这让当地民众对新冠病毒的严重程度,有了直观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作为让世卫组织担忧的日本,在 3 月 2 日上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参议院预算委员会上发表讲话表示:“为预防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将疫情对国民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应尽快推进立法程序,制定与新型流感对策特别措施法同等的措施,包括实施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的条例。”他还强调,根据专家意见,未来的 1~2 周是决定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急速扩大还是逐步缓和的关键时刻。
几天前,安倍晋三在 2 月 27 日要求日本全国的学校停课,以防止新冠病毒的大规模蔓延。而 3 月 2 日正是要求全国小、初、高停课的第一天。不过,即便从宣布到停课已经给出了 5 天时间来安排相关事项,在给地方留出准备时间的同时,也给病毒传播留下了一个“窗口”,但是在 3 月 2 日仍然有部分地方政府拒绝停课,有的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拒绝”,还有的表示“由于家长和企业负担太大,所以拒绝停课”。鉴于有当做“普通流感”应对的新加坡在前,日本的疫情未来会发展如何,还有待时间验证。
上一篇:孩子每天都要洗澡,有必要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