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代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怎样理解?
江南,钟山,春风宋代王安石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怎样理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安石,二十一岁,中进士,历任知县,通判,政绩显著,四十八岁时,官拜宰相,此时北宋政权,已经维持将八十多年,面对千疮百孔的局面,他主张变法,因为触动了朝中利益集团的利益,五年后被罢相,一年后再次拜相,旋又罢相。此时,王安石已经五十五岁,因对局势心怀意冷,辞官获准,此诗就写于回家的路上。
一年初春时节,诗人王安石从扬州,到了瓜州渡口,归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钟山寓所,因变法失败而被罢相之后,一直住在这里。他打算先坐船横渡长江,到对岸的京口(今镇江)上岸,然后连夜赶路回。此时,忆渐进黄昏,船就要靠近南岸,诗人不禁往西边眺望着,只见峰峦重叠,绵延不断,伸展到远方,最后被云雾所遮裹,看不到夕阳外的钟山。但它并不遥远,要知道,从京口到金陵,中间不过隔了几座山峰而已。
随口吟出“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一路上反复吟诵着,思考着,总觉得“到”太平庸,也不够贴切。后来改为“过”字,读了几遍,还是感觉不太好,几天后终于决定用“绿”,“绿”不仅表明“绿色”,还有“吹绿了”的意思 ,将春风拟人化,更增添了动态美。
诗人被废宰相后,重新启用,“春风又绿江南岸”,说的是对皇恩的感激,是对新法实施乐观情绪,诗的基调是欢快而乐观,复出后,推新法的阻力,皇帝的优柔寡断,诗人此时的情感,是忧郁伤感的,是毫无轻松、喜悦,乐观的色彩可言的,心想辞官,皇帝又不予准许,“明月何时照我还?”把乡愁的抒写,水到渠成地直泻开来,发挥到了极致。
王安石先生,把一首纯粹的乡愁诗,与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乡愁诗一个经典之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变法失败被贬谪。还想着被朝廷重用,实现变法。现实是无情的,皇帝立场变了。朝中司马光,苏轼等都对变法。虽然他的政治主张是利国利民的,但终难实现。据说他在作这首诗的时候作了多次修改,先不是又绿江南岸,是到,吹等改了十多次。最后定为绿,非常形象生动贴切。一字之改,把整个诗写活了。上面少写了一个字,应该是司马光他们极力反对变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22岁中进士后,做过知县知州提点刑狱等十多年的地方官吏。宋神宗时期两次出任丞相实行变法,是北宋一位重要的政治改革家。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副丞相),次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丞相)。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从经济、政事、军事和教育科举制度等方面,开始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新法的推行,引起保守派官僚集团的激烈反对,王安石被迫于熙宁七年(1074年)辞职。次年春复相,熙宁九年(1076年)冬,再度辞职,回到江宁,度过了将近十年的隐退生活,直至去世。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出他第二次起用为相,离开江宁时,对春光秀美的江南怀有浓烈的怀恋之情。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两岸,明月什么时候伴我回到钟山脚下的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历来传诵的名句。据看过王安石草稿的人说,这“绿”字圈改了多次,开头是“到”后来又改为“过”,又改为“入”、“满”最后才定为“绿”字,这“绿”字一用使人联想到是春风给江南两岸披上了绿妆。家乡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越发叫人想念。作者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乡,而是用疑问的口吻提出:明月何时照我还?含义深长,含蓄的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和对官场的厌倦。
王安石变法失败,退居钟山,因为政治失意,倾心向佛,流连山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写了不少写景抒情的小诗,如《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小诗描写农村风光历历如绘,画面雅洁,清绝可爱,给人以美的享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自《泊船瓜洲》,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第二句写诗人回望居住地钟山,产生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句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江南景色;最后以疑问语气结尾,再一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思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看到了家乡的山山水水呀!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到家乡。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失落感和孤独感。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上一篇:先烈东路沙河顶新二街门禁严格吗?对外来人员进入小区管理的严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