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都说山东人能豪爽喝酒,山东人能说说你的英雄喝酒史吗?
山东人,山东,酒量都说山东人能豪爽喝酒,山东人能说说你的英雄喝酒史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你好我是小时,很高兴遇见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山东人性格豪爽不假,酒量在全国也排前几,但我是个例外,我目前滴酒不沾,出去和朋友吃饭,也是别人喝酒我喝茶,朋友都说我,但我发自内心的不爱喝。啤酒喝半瓶就上头,浑身发红,想睡觉,给个床就能睡着,慢慢的也讨厌酒桌,觉得是浪费时间。
记得第一喝白酒。是我20岁那年。我喝啤酒不行,在酒桌上几个朋友激我说让我喝白酒试试。那一次,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喝的北京二锅头,小瓶装也就2两多吧。好像是53°的,泯了一口,就想白开水似的,那时年轻就说,一人先来一瓶。他们都知道我不能喝,都说好,我一碰就一口喝干了,他们都傻眼了,以为我喝完这小瓶也就很快倒下,第一次喝真不知道为什么,喝完没事,第二个小瓶打开又是一口干,最后喝了4瓶小二锅头,加5瓶啤酒,把他们全放倒,我自己又晕晕呼呼的走回家,躺在床上才上酒劲,天旋地转,吐了两个小时,心里暗暗发誓,在也不喝了,说了也怪,以后再喝啤酒一瓶倒,白酒2两倒,都说喝酒是练的,我一直没练出来,索性就不在喝了,感觉挺好,有时候也挺羡慕能喝酒的,咱享不了这个福[捂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山东人不是单纯体现在喝酒的豪爽上,是山东人为人处世豪爽,这是性格,收古老的孔孟之道传统文化的影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一种文化或者说是本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拿我身边来讲,山东其实不一定比其他地方能喝,但是比其他地方人能耗是真的。山东酒文化繁多,大多五六岁孩子第一次跟父母参加宴席,亲戚就会耳提面命的教导酒文化。说实话,确实很是繁琐麻烦。
山东喝酒讲究绵长,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我认知中东北人喝酒豪气。我上学第一个室友是沈阳人,跟我第一次喝酒,说他们的规矩是上菜前要吹一瓶啤酒才算开始。当时给我吓够呛,实际上那个室友只有四五瓶啤酒的量,开始喝的猛,后期就喝的慢了。山东人喝酒则不然,山东喝酒爱喝白酒,喝什么怎么喝都要讲个道道。比如开席前,一般主人或者一个长辈要提一下,这酒怎么喝。大四喜,五福临门还是六六顺。就是说这一杯酒分几次喝完。后边是七上八下,长长久久和十全十美。第二杯要比第一杯次数要少,比如第一次六口喝完,第二次就要五口起。前几杯都要同起,大家一起喝。两三杯后才可以各自找人碰杯,这叫酒过三巡。
酒量上算,二两半到三两的杯子,第一轮过去就是半斤白酒了。第二轮各自碰杯,其实酒量差的就开始吃菜不参与了。山东我觉得白酒一斤的酒量还是很普遍的。年轻人可以上涨个半斤。网上传的山东人表达失望就说喝啤的吧,其实并不多。第二轮开始酒量差的就可以换红的和啤的。
山东喝酒的精髓其实是慢酒,从晚喝到早上 我一斤半的酒量,一些酒量比我好的外省朋友都喝不过我。喝到换啤酒顺口的时候,喝的白酒就差不多醒酒了。
山东人喝酒的流程一般是:白酒-话开始多-吃菜慢了-酒醒差不多了-换啤酒-吃饭-回家。这个流程一般至少三个小时起步,最长我喝过18个小时,换了四家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山东人,但去过山东,领略过山东人酒桌上的风采。
总算从山东回来了,而且是活着回来。
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说起这次旅行印象最深的事,我想除了绮丽秀颖的风景,恐怕便是山东人的喝酒了。山东人善饮,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些天来,我们便亲见其酒桌上的海量与风范了。山东人不但善饮,而且善劝,其劝酒的水准达到了一种艺术的高度,却是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不讳地说,山东人的劝酒已骎骎乎形成一套精致且精湛的技艺了。这种技艺只有亲临山东并亲炙其味的人,才能窥其纤毫,并为之叹为观止。
首先,山东人的劝酒浸染着一股艺术的气质与善良的霸气。有板有眼,循循善诱,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余地,恍如软刀子杀人,于温藉融和之间,让人酩酊大醉。而且,其敬酒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说法,每一种说法都有一套论证,人情世故,天文地理,深文周纳,无所不包,对被敬者构成了强大的论证,让人觉得不满饮此杯,简直枉披人皮矣。
我的朋友彦教授便极善劝酒,每次端杯,老兄都先要充分论证满饮的意义,每一杯都有每一杯的理由,引经据典,勾古稽今,让人有一种醍醐灌顶般的文化享受。这种劝酒的艺术与一些地方动辄“不喝此杯,便是看不起兄弟”之类的做法,自是另出机杼棋高一着矣。尤其可爱的是,劝到高潮时,老苏还能即兴背一首情诗助兴,声与情并茂焉,其情之真意之切,让人觉得不喝此杯简直有愧列祖列宗,即便手里端的是断肠散鹤顶红,也绝不皱皱眉。
山东人喝酒的规则,有一种属地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席位的安排,敬酒的顺序,动箸之先后,都有一套细致的规矩。这些规矩皆是属地法,解释权都归主人,上海的习惯法自不能适用。于是乎,在山东这些天,我们一干人在酒桌上动辄得咎,犯规不断,而每次犯规,都有相应的“惩罚”,端的叫天天不应,只好认罪伏法,推杯换盏,以致醉卧沙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