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邦临死为戚夫人以及戚夫人孩子,留一条什么样的生路,管用了吗?
刘邦,夫人,如意刘邦临死为戚夫人以及戚夫人孩子,留一条什么样的生路,管用了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不管用,最后还是被吕后制成了人彘。手脚砍掉,耳朵灌铜致聋,双眼被剜除,舌头被割掉。凄惨无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邦在做汉王的时候,就得到了戚姬,戚夫人不仅长得花容月貌,还会唱歌跳舞,深得刘邦欢心。之后戚夫人生下刘如意,母凭子贵,戚夫人的身份也是水涨船高。汉高祖二年,刘盈被立为太子,嫡长子继承皇位这名正言顺。
戚夫人为了更上一层,便经常在刘邦枕头边吹耳边风,目的则是让刘邦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太子是立国之本,是国家的基础,这个决定至关重要。戚夫人的枕边风起到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主要因为刘邦并不喜欢刘盈这个孩子。
刘邦圆滑世故,而刘盈仁厚善良,在刘邦看来,这个孩子并不像自己。而刘邦在刘如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所以刘邦也想立刘如意为太子。除此之外,戚夫人的种种“不轨企图”,吕后已经察觉,并对此紧密关注,也就是说戚夫人改立太子的阴谋已经惹怒了吕后。
有刘邦在,他人必定动不了戚夫人,但刘邦去世后,可能就无人能保住戚夫人。于是刘邦采取了一些措施,希望能保护好戚夫人母子。
欲改立刘如意为太子
历朝历代太子之位都不能轻易动摇,如果有人想废长立幼,一般都会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刘邦虽然贵为天子,但针对如此重要事项,也必须征得众臣的同意。周昌官拜御史大夫,位高权重,并且直言敢谏,在众臣面前也是威信甚高。
一次,刘邦召集大臣议事,其实他想改立太子,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等刘邦说了改立刘如意的想法,大臣们都持反对态度,留侯张良对此也是坚决反对。周昌见此情形,对刘邦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周昌有口吃的毛病,说话很费劲,但他的态度很坚决,如果改立太子,他绝不会执行。刘邦见周昌如此决绝,便一笑了之,改立太子的事情也就此作罢。刘邦很清楚,这改立太子的事,很难办到。
汉高祖十二年,刘邦平灭英布叛乱,之后回到京城,在征讨英布的时候,刘邦已经抱病在身,回来之后病情加重。刘邦知道他命不久矣,于是再次把改立太子的事,提到了议程上,大臣们依旧是强烈反对。
叔孙通站出来阻止刘邦道:“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叔孙通帮助刘邦确立了汉朝礼仪制度,居功至伟,见到叔孙通以死相谏,刘邦只能无奈再次作罢。这次是刘邦最后一次努力,他想保护戚姬母子安全,但最终还是失败了。
命周昌保护刘如意
当然,在刘邦去世前,还是做了一些保护措施的。汉高祖九年,刘如意改封为赵王,刘邦知道吕后已经记恨上了戚夫人,废掉太后吕雉这是不可能的。吕雉是刘邦结发妻子,一路跟随刘邦,直到开创大汉王朝,吕雉的功劳也很大。
所以刘邦只能想办法保护刘如意,借此保护戚夫人。周昌为了阻止刘邦改立太子,以死相谏,而刘邦却派周昌去做赵国宰相。周昌这个人心眼比较实,而且威望高,大臣们对周昌都十分尊重。所以让周昌去保护刘如意是个好办法。
周昌是汉朝忠臣,也确实落实了他的责任。刘邦去世后,吕雉马上囚禁了戚夫人,并要召刘如意进京,这事很明白,如果刘如意进京,那是必死无疑。刘邦已经死了,再没有人为戚夫人母子撑腰。
周昌口吃是不假,头脑却很清楚,于是他连续三次拒绝了吕后的要求,使者跑了三次都无功而返。吕雉也是权谋高手,既然刘如意不来,那就调周昌进京,再给周昌换了个工作。现在吕后掌权,周昌只得奉旨照办,没有了周昌的保护,刘如意就成了板上鱼肉。随即刘如意、戚夫人相继被处死,吕后这个仇算是报了。
刘邦多次想改立太子没有成功,周昌算是刘邦给戚姬母子的唯一后路,奈何吕后一心要致戚姬母子于死地。事实上,刘邦去世后,就决定了戚姬母子必死无疑。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