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传统紫陶手工艺品制作工序复杂吗?是怎样的?
建水,陶器,工艺传统紫陶手工艺品制作工序复杂吗?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建水紫陶作为工艺品的存在,备受世人的喜爱。很多的人都会专门收藏一些珍贵的紫陶。那么紫陶为什么的如此的受到欢迎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紫陶的制作工艺。
建水紫陶的制作工艺包括购泥、揉和、拉胚、粗修、装饰、刻、填、精修、晾干、烧等环节。其中,拉胚是考验基本功的,陶艺精华也以拉胚为主。既然谈到建水紫陶的拉胚工艺,那么,不得不谈到制作建水紫陶的陶土。建水紫陶对泥要求很高,必须采用建水当地的五色土,包括五花土、白泥、黑土、黄土、紫土粉。为了满足能够制作建水紫陶的条件,陶土通过清洗过滤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清洗过滤使含沙量减到极少,含沙量减少,可塑性就很低,使建水紫陶成为一个不同于其他陶瓷拉胚工艺的难点。
所谓拉胚,即将和好的陶土放于拉胚机上,借旋转之力,用双手将陶土拉成器胚。操作步骤如下:首先将石膏板用少量泥巴固定在旋转的车盘上,然后将揉好的泥巴放在石膏板上,通过脚抵住手肘关节来借力,把旋转中的陶土捂正,再把大拇指从泥巴的中心点插进去,用双手把陶土从中间分开,然后压底。这时,需要特别注意,由于建水陶土的含沙量极少,如果底部留的泥巴过厚,又或者压的不够结实,就容易裂底。不仅是底部,当我们把分开的陶土向上拉时,也要特别注意。如果在拉的过程中,用劲不均匀,或者盲目使用蛮力,陶土就会从下面开始往上扭曲,从而使胚体变形,导致拉胚失败。即使已经拉成型,烧制后,轻则扭痕明显,重则变形严重。紫陶的器口也是同理,如果不压结实,也会导致其裂开。以上步骤完成后就形成了紫陶的半成品,这时,只用通过已知的形状及尺寸把它拉成标准的器型皆可。
上述几个步骤是制作紫陶应该注意的,也是一个器型能否成为一个完整艺术品的关键所在。如果前期处理不好,后面的艺术加工即使做的再好,烧制出来也顶多是个残次品。而处理这些地方,看似简单,却需要勤劳的拉胚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训练和尝试。
除了拉胚工艺,与其他陶瓷相比,建水紫陶的特色是“无釉抛光”和“阴刻阳填”。所谓无釉抛光,就是不在表层上釉,而是直接打磨出光泽,这种打磨出来的工艺品没有化学成分,土里的矿物质保留完整,做成的工艺品含有多种丰富的矿物质。生活中常见的有茶壶、茶杯,用建水紫陶泡出的茶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而用于保存茶叶时,密封性较好,可以留住茶叶好的味道。
“阴刻阳填”主要用于工艺品的外型图文,许多工艺品外观的图文都是画出来的,但建水紫陶主要采用“刻”和“填”,首先在工艺品外观大致画出图像轮廓,再用刻笔将需要的地方雕空,然后用相应颜色的泥填充进去。
紫陶是一种工艺与艺术的结合,展示了历史文化的传承,了解更多的紫陶资讯,就到中国紫陶交易网,这里提供丰富的紫陶产品,同时也促进广大的紫陶企业进行商业间的交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来说说紫陶制作的全部工艺的大体步骤。
首先是泥:将五彩陶土分颜色堆放晒干,然后敲碎成粉末状,以便于更好地溶于水,再经过筛,筛弃粗砂杂质后,按制陶的要求把不同的粉末原土进行配比,再放入缸内加水制成浆状。经过搅拌淘洗,待含砂。
泥浆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再次淘洗,滤去砂质。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已经是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都要很仔细地配制不同颜色的陶土,因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颜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颜色的陶土配制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
第二:揉泥和拉胚
揉泥是制料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拉坯前必不可少的功夫,因为在熟泥过程中,会有不少气泡杂揉于陶泥之中,这些气泡一旦夹杂在陶坯中不被消除,在烧制过程中就会受热澎胀,致使整件的陶器报废。因此,拉坯前工匠得用一种独特的手法来揉搓陶泥,以便于把整块陶泥中的气泡赶出来。而这种独特的手法在其他地方是没有的。
拉坯是在陶车上进行壶型的基本塑造,首先要估计好所做陶器的泥料用量,对各种器型的弧度、薄厚和拉坯过程中的诀窍都烂熟于心,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
第三:修胚到字画装饰
其实拉坯和修胚并不是一起做的,拉好坯一般都是要放在密封的空间里,其实我想除了要保持它半湿的状态还有就是等其余要做的陶器拉好坯一起再做下一步,紫陶成品费时太长,不可能单品进窑。风干后,自己如果精通字画就自己来,不精通的话就跟精通书画的人合作,送过去给他们作坊去完成字画。
一般字画装饰有纯书法,也有字画结合,也有没有字画的素壶。字画多以禅意的荷花、鸟类、竹子居多,人物和动物也有。当然最为特殊的是残贴装饰。残贴装饰主要体现在阴刻阳填的多层填刻上。
第四:阴刻阳填
阴刻是指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立即将陶坯上的墨迹雕刻成模,沿图案的边缘进行镂刻,并将图案中的坯体挖去,称为阴刻。阴刻用的刀叫做足刀,阴刻比较重要的是刀不离手,一气呵成。
泥浆沉落缸底,便用勺盛取上面的漂浆倒入另一只缸内再次淘洗,滤去砂质。如此反复五、六次之后,让已经是腻如膏脂,无丝毫砂粒的泥浆静置于封闭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每次制陶之前,工匠们都要很仔细地配制不同颜色的陶土,因为建水陶的色彩完全用天然泥料的颜色配制而成的,而不同颜色的陶土配制比例完全取决于工匠们的经验。
第五:烧制
烧制是一个有意思的事。烧制温度一般在1000~1200°C,古时用龙窑,现在多为气窑和电窑。因陶胚中的呈色元素含量多变,高温下会产生意外的色变和花样,形成不可预期的窑变。“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则土气”。
最后就是无釉磨光了:
无釉磨光的三个程序:先去火皮,再打磨,最后是抛光。
一是去火皮。陶器烧制完成后,先将陶器置于慢轮之上,用河砂填充压实,转动轮车盘以打磨去陶器外面烧结的痕迹,这道工艺看似简单,但是也要求精心操作,恰到好处,稍有不慎就会划伤陶器的表面,使前面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直到摸上去很平滑以后才可以进入磨光工艺。
二是打磨。即用厚布蘸水,加上村边河里的细沙来打磨,目的是将去火皮过程中的划痕全部打磨掉。经过打磨,建水陶器的陶体的本色以及装饰图案逐渐清晰起来,一改刚出窑时的粗糙,显现出温润的质感,为下一步的抛光作好准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