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
江南,王安石,明月如何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何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早上有月亮拍最好,应突出思乡情结。早春拍,有枯草刚发青时更充满生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样,如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深刻的回归迫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美丽大自然,拍出美丽三月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首诗是王安石55岁时写的,诗人曾多次被罢官,而这次复出也并不是诗人所期盼的,所热衷的,是带着忧郁、伤感、消沉的感情的,更是对即将远离的家乡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意的。
所以王安石在这里并不是要刻意描绘江南春景之美丽,他把诗句的重心放在“又”字而非“绿”字上,他要表达的是“春风”尚且有情,还知道一年一度“又绿江南岸”,而诗人自己呢,却不得不在“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离开江南的家乡,违心地重登仕途。这一去,前途吉凶莫测,不知何时才“又”能回到江南的家中呢?一个“又”字,融情于景,实在是诗人满心难以排遣的无限乡愁的真实写照。感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根据诗和远方 捕捉画面,找一条长满青草的河就行了,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足矣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诗句,全诗如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还是认为要读懂整首诗为好。先说下诗中地名,理解一下诗歌大意。京口,古城名,在现在的镇江市;瓜洲 ,在长江北岸,扬州南郊;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当时是王安石家乡;一水,就是长江。由诗歌标题可知,王安石乘船停靠在瓜洲。京口瓜洲一水之隔,钟山也只相隔着几重青山。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明月何时才能够照我回家?后两句已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的名句,尤其是将形容词“绿”字动词化,极其传神,跟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字一样,成为写诗炼字的典范。从整首诗来看,似乎是写景抒情,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很有画面感,隔江南望,春风杨柳,满目青翠,洁净的蓝天一角还挂着浅浅的月亮,宽阔的江面上白帆点点…。这是一种恬静意境,一张风景画。我觉得摄影人如果在北岸拍下这个画面,也可以说表现了这两句诗的意境,但是总感觉显得浅显和直白。差在哪里?差在不知道作者的心境,表面有了但内涵不足。
看看王安石首诗的创作时间吧。创作时间有争议,但多数认定是1075年2月,也即王安石恢复宰相职务返京时所作。我们都知道王安石变法,列宁都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但王安石1069年应召进京着手的改革有些激进有些理想化,触动了大地主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其中包括司马光为代表的旧党守旧派。宋神宗年轻有为重用王安石想进行改革,连祖母、母亲也反对改革,加上大旱灾,王安石眼看新法无法实行,气愤之下就上书辞职回家。这是1074年4月。没想到第二年二月,宋神宗又召王安石回京城当宰相,这首诗就反映了王安石抵京路上的心境。春风又绿江南岸,可以理解为皇恩浩荡又召我返京,我要大展身手继续改革,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流动于字里行间。但朝廷上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让他对这次重新拜相心生犹疑,顾虑重重,我又离开家乡,乡愁绵绵,去京城进行改革,前程凶险,成败难料,明月何时照我返乡呢。
综上所述,如果在上面如画般的景色中,把王安石又积极又矛盾的心理通过画面影调和构图表现出来,那才是高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意境才算真正表现出来。画面意境容易表现,有内涵的意境则不易表现。
上一篇:15岁的猫咪拉不出粑粑,该咋办?去一次医院人工排,需要240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