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未来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的拥抱互联网?
互联网,数据,学生未来的基础教育如何更好的拥抱互联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除了直接做ITS来替代教学,也有辅助教学的场景。利用课堂视频来进行表情/体态/动作识别,找到学生最迷惑/走神的时刻,观察师班互动情况,从而进行评课和复盘是一个逻辑上合理、学术上成熟( Ryan Baker的AFFECT研究)的想法。产品上落地的有好未来的魔镜系统或者海康威视的摄像头进校。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它们改变教学流程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报道和研究:毕竟要直接改变教师的内容生产和传递模式很容易把自己作死。此外,这个场景对于师生隐私保护的道德风险和法律风险都不容低估。
既然说到了内容生产模式,就涉及了备的环节。备课理论上要考虑六备,但是实际数据能切的是备学生,备教法和备资料。这方面,据我所知,唯一有稳定产品落地的是好未来的智能教学系统,把课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做成组件化,然后老师根据对于班级学生学情的理解(不确定有多少是系统辅助),选择相应组件上课,这实现了备资料和备教法的统一。我自己带领的团队在简单交互讲解内容生产上也有一些尝试,利用历史数据还原学生学习路径,找到学生学习的关键障碍点,辅助教研迭代内容,这只能算备学生和备教法的统一。
总结一下,在义务教育中使用数据有尝试,但是还没有很好结果。困难有两个:
第一,教学流程高度依赖纸笔黑板,数据的抓取和收集还是一个很大障碍(也造就了一些技术和数据的场景,例如图像识别用于搜题和拍批,语音识别用于口语打分);线上可以获得的学习数据非常碎片化,而且无法有效获得备、讲这两个环节的数据。因此,数据产品难以切入核心教学环节,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教学赋能。未来智能终端进校是大趋势,解决全流程的数据抓取存储问题后,数据与教育结合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春天才会到来。今天我们已经看到在智能终端上一些应用场景的苗头,但是能否开枝散叶、开花结果,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第二,教学内容生产很重,上规模地快速迭代在现有生产和使用体系下是不可能的。因此,从师生反馈到产品迭代的周期非常长。一个知识点一年也就几周的曝光时间(国家对于教学进度有强制要求)。因此,哪怕数据能赋能教学,提高分数,也需要几年时间(甚至是十几年)。
上一篇:直男癌和情商有必然关系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