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青少年厌学,问题严重,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
孩子,厌学,青少年青少年厌学,问题严重,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个问题比较难解决,关键还是自己能够认识到,但是这又是比较困难的,从我的角度来看要进行心里疏导,耐心细致的与之交谈,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为什么不想学,然后从侧面帮其扭转想法,不能把你的想法强加给他,也不能用强硬的方法,否则适得其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管是社会中还是学校里总会有哪么几个派别,学校里学习好的一个圈子差的一个圈子,性格内向与外向的也有分类,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少年,思想上的波动和成绩上不去这时就会厌学。
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学校亲人对他们的理解开道和指明方向特别重要。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特长的地方,不是每个人都要上得了高等学府在社会才有建树虽然知识是越多越好,但在人生中每个人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如果在学习上无心思就只能到社会中去,或者在艰苦的环境也可成长。
古语:活到老学到老,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学到的,历史上不是有很多在学习上差,在生活里有所成功的例子吗?所以只要不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切就都会有希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优秀心理医生张彭:学习读书问题
说读书,而不是说学习,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在校的知识学习与考试,而非真正意义的学习。学习是一种习惯,从小学着拿筷子吃饭,学会表达,长大了学会与人相处,进入学校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科目。离开学校开始学习社会常识,学专业技能等等。所以大人们常说的爱不爱学习,学习好不好基本就是学校生涯时期的读书状态。
儿童青少年时期,好像只要负责任的父母唯一重点关注的就是读书问题。读书阶段的主要问题也集中在中学,初中高中时期。令家长们最头疼的就是各种理由的厌学与青春期叛逆。单说厌学这个问题,实际上初中开始是一个分水岭。为何很多孩子小学与中学呈现出来两个状态。这里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两个阶段的学习要求不同,二是孩子本身的成长特性。首先说要求就是幼儿园小学很多是鼓励陪伴式基础教育,除了少数的高要求严厉的学校班级,大多孩子都能轻松获得一定的的成绩,稍微用功都不会很差。这也给孩子,给家长造成了一定的错觉,对孩子而言就是学习不是很难的事情,对家长而言就是孩子还是多聪明的,学习问题不大。其次是孩子那个阶段属于依恋父母阶段,父母与老师的督促管教都可以起到很好的管控作用。因此这个时候是各方都算和谐,问题较少的阶段。
读书升学,考进了好学校,或者父母安排进入了比较好的读书环境,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因为竞争激烈的环境,对学习能力与勤奋要求就出来了。学习能力包括记忆力,理解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组织与自律意志力等。勤奋就需要主动花时间精力去专注投入。这个时候的难度大,科目内容多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小学那种轻松过关的侥幸。出类拨萃的学生尖子往往就是排名前面的那几个人,他们也会学得比较累,但是有成绩做支撑,也会有自信。其余很多人在小学建立起来的信心,慢慢就会降低甚至消失。可能一开始都尝试努力一下,发现结果并不如意的时候,往往会变得焦虑,自我否定甚至逃避。这个时候跟优异的学生比起来实际上就是学习能力欠缺的挫败感。
因为读书的确有一个漫长的周期,不是立即投入立即有产出的类似房地产金融的买卖行为。所以在得不到想要的结果的时候,就容易放弃,厌学,逃避现实等。出现的心理状态往往就是抑郁,消极,自卑等。然后在生活中就会感受到他们爱玩手机,游戏小说,甚至早恋等父母老师常挂在嘴边的问题。只是站在家长的立场会认为孩子很聪明学习多好的,都是因为贪玩,手机游戏这些才导致了学习不认真,成绩下降。老师也会认为只要认真听了,少玩一些就会有成绩。对于孩子来说,正好手机,游戏,小说,包括抑郁症成了大家都认可的理由,那么就干脆认可到底,他们越这么认为,孩子就越这么做。这里有逆反心理,更主要这是可以掩盖能力不足的常规手段。不妨想一想,以前没手机没电脑甚至没电视的时候,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一样有优秀生有差生,成绩好的也只是那几个少数人。那么现在跟以前是没有多少区别的,还是一样不断通过考试淘汰来选拔学习能力更强的人,更勤奋用功的人而已。因此,手机游戏厌学现象等成了各方的替罪羊。因为孩子处于青春期因为自尊心不愿意面对自己学习困难的现实,家长也不愿意接受孩子现在与曾经的落差,不愿意自己的辛苦付出却没有把孩子变得更优秀的结果,老师的立场更不愿意教学差强人意。实际上要澄清一下,其实每个人都努力了的,只是每个人内在渴望太理想化。哪怕嘴上说不在意没有逼,日常表现出来的也强烈渴望有个令自己满意的结局。
很多家长说以前的年代,感觉读书条件艰苦,只要有机会读书都是在认真读,现在条件好了什么都不差为何总是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也有很多父母没怎么管,不懂啥文化,孩子还很听话很刻苦。可是仔细一想,曾经那些努力读书的人,因为读书机会少啊,一个家庭子女多,难以提供给所有人机会。因此机会就意味着只有一次。很多孩子拼命读书为了什么,因为他们不想继续在那个环境,不愿意继续重复他们父母辈一样的生活,改变的唯一通道就是学习考试。所以真正在努力应付考试的,是迫切改变现状,或者迫切追求愿望。而真正在享受并且习惯学习的,是已经把学习当成了一种生活一部分,伴随终生。喜欢学习的人,无论在没在学校环境,都会积极的去吸收,运用,创造。他们在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次都在进步,都在保持着动力不断让自己更丰富,更强大。没有学习习惯的人,读书时期还可以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着,脱离学校环境就意味着学习就此止步。
把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习惯,才是真正培养一个人积极向上品质的核心。这里面就牵涉到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部分。一般就两个要素,一是学习环境,二是独立思考。学习环境包括父母的所作所为,学习的氛围。反思一下,如果孩子对家长说,“你们总是要求我好好学习,要考好,可是你们有没有比别的家长更努力,更上进,有成功,更爱学习呢。你们总是要求不能玩手机,不能贪玩,可你们平时玩手机,打麻将,喝酒抽烟,闹婆媳矛盾婚姻矛盾呢”。真正的学习环境就得营造这种大家都在积极向上,大家都有自律的良好习惯,处理好各种矛盾的氛围。一流的学校一流的老师可以助具备学习能力与习惯的孩子一臂之力。绝不是把欠缺习惯与能力的孩子扔进去好像就万事大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学习的习惯,无论在那个环境,都可以保持对进步的渴望。然后是独立思考,要促使孩子从小学会判断,明辨是非,懂得取舍。对读书的判断,对自己人生的思考,对以后前途的考虑,对自己大大小小得失的衡量,都得有自己的判断与主见。比如他用手机麻痹问题的后果,父母告诉他的,和他自己想明白的,是有天壤之别的。青春期也是独立意识成长的时候,有的事情,他们得自己做决断,然后承担相应的结果,家长更多可以是理解。一个人有自己是非能力的判断,一辈子路就不会走偏,走进死胡同。有自己的学习习惯,无论什么阶段都不会太差,保持着进步就始终保持着希望。
上一篇:找的私人装修,现在房子出现好多问题,难道就处理不了,认栽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