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看李鸿章《入都》其一,同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被甩多少条街?
曾国藩,左宗棠,经世致用看李鸿章《入都》其一,同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被甩多少条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李鸿章《入都》其一,同为晚清重臣的曾国藩、左宗棠被甩多少条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鸿章的《入都》,是他奉父亲之命入京应试时写就得立志抒怀之作,共有十首。现摘录“其一”如下: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 三千里外欲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哪有闲情逐野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看他的诗作,确实大气磅礴,韵味悠长,表现了他的胸襟,胆略和气魄。年轻人吗,正是立志报国,胸怀天下的时候,这也无可厚非。但你要说能甩左宗棠,曾国藩几条街,我认为此说法有失公允,我们应该辩证地来看这个问题。
一,他们都是立志发奋,刻苦勤学,靠功名走上政治巅峰的人。没文化不行,水平低了也不成,能写诗作赋是他们登堂入室的基本功。说到文学造诣,一则,他们都没有列入名家行列;二则,虽然李鸿章,左宗棠的诗作我也有所见闻,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曾国藩的“修身”和“齐家”文章:曾国藩对儿子曾纪泽的循循善诱,对弟弟曾国荃的谆谆教导,对如何能更好地生活在世上,他都看的很透,悟的很深,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他们三位可以说都是当时的能臣,也在各自不同的方面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抒怀之作,所表现的也都是他们各自的境遇和心境:左宗棠一片丹心,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其诗作战斗气息较浓较多(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李鸿章作为晚清内忧外患时期的重臣,其很多无奈之举都写在了诗作里(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曾国藩在竭力平定太平天国时,也在考虑后路,才有了许多道德文章。
综上,他们三位都可说是能臣,也可说是忠臣,文韬武略齐备,文学造诣吗,还是不比为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说李鸿章甩街曾国藩、左宗棠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像我们眼中的蔡元培先生和胡适先生,他们只是各自的理念和处事技巧不同,但不能否认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而被后世敬仰为云手大家。具体说到题主,曾、左、李包括张之洞,合被称为中兴四名臣,自然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功绩、地位、能力、影响、风誉之所在。臧否人物,应该具体的看他们所处的位置、社会现状、行事手法和内心动态来分析解图,不隐其功,不晦其恶,更不可赞甲而去毁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诗文自然是左宗棠较差,就是曾国藩的才气也不如李鸿章。人本来是就各有所长,李鸿章人才气天下没几人可比,曾国藩的道德文章与大智慧天下也没几人,左宗棠的经世致用之学,扶危济难、安邦定国能力之强也天下无人能及,而危难之世,更需要左宗棠这样的大才。以李鸿章《入都》诗文甩左、曾几条街,就认为曾、左不如李,是没有见识的。诗文可以见一个人的志向与气概,但诗毕竟是写在纸上的,若论志向与气概,以左宗棠之行止,堪为伟丈夫,奇男子,而曾国藩是称半个圣人的。李鸿章是聪明人,而太过聪明是会取巧的。
近来为李鸿章翻案之风愈演愈烈,李鸿章卖国之说虽有强加之嫌,但也难辞其咎,救国存亡之本领实在差强人意,对外俱惨败。近来更是将甲午之败归咎于翁同龢,李鸿章仿佛成了受气的小媳妇儿,说是人家不给他钱救国于危难。以李鸿章的聪明能干,会被翁同龢一书生难住,真是奇闻。左宗棠收回新疆,开始的时候有人给钱吗?左宗棠差点是求爷爷告奶奶加上四处筹钱才有了粮饷。远征军将士后来穷得没有路费回家;左宗棠自己中粗衣陋食,在风沙中吃着红薯救国于危难;复疆大将刘锦棠后来官至新疆总督,也是穷得家徒四壁,由此可见收复新疆之艰难困苦。李鸿章能推诿于翁同龢不给钱,左宗棠也大可因为李鸿章掣肘而不去冒险万里收疆以保全自身。左宗棠年近古稀万里抬棺征战,在沙漠里的帷帐中吃着红薯,喝着稀饭,矢志于收回新疆,李鸿章有这份舍身为国的气概与万里远征的胆略吗?李鸿章会十分聪明的保身谋权,而左宗棠以国家为重,为国置个人于度外,这就是左、李的根本差别。所以晚清四大名臣,我独服左公,他是伟丈夫,奇男子,担得起伟大二字。李鸿章差左公远矣,能写出气象万千的诗文于国又能怎样?
李鸿章就大智慧与大格局来说是不如曾国藩的,整体成就上也不如曾国藩,可以说差了个等级。以李鸿章国之重臣的地位而以诗文论英雄实在是谬以千里,那宋徽宗、李后主岂不是明君、雄主?国之重臣当以经世致用之学、治国安邦之能论英雄,而诗文只是锦上添花,锦之不存,添花何益?
不要以为左宗棠是举人出身就认为他学识差。左宗棠是不世出的大才,是定国安邦之奇才,他不是以诗文见长的文才。他学的是经世致用之学,长的是干实事、治国家、安天下的本领,不是为了个人前途,科举求仕的八股学问。道光九年(1829),18岁的左宗棠在书铺买到一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不久,又读了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齐召南的《水道提纲》。对这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左宗棠如获至宝,刻苦钻研,并作了详细的笔记,对于经世致用的,“另编存录”。这些书使他增长了见识,对他后来带兵打仗、施政理财、治理国家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许多沉涸于八股文章的学人士子对此很不理解,“莫不窃笑,以为无所用之”。左宗棠却毫不理会,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左公也是寒窗数十载,孜孜不倦,拜名师入学院,学富五车,只不过所学与世人有异,不求功名,但求济世有为。林则徐都十分看重他,道光重臣、两江总督陶澍更是与布衣左宗棠结为亲家,曾国藩、胡林翼推左宗棠为楚才之首。
上一篇:请教大神给看下DIY台式机装机配置,主要是配置、兼容、和使用性能方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