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有能跨过淮河、黄河最终统一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
政权,中原,经济历史上在南方建都的政权很少有能跨过淮河、黄河最终统一中原的,这是为什么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想说:抛开人口和经济谈战争能力都是耍流氓!
从人口密度上来说:南方和和北方的人口密度是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不断变化的,并且变化的趋势是南方逐渐增大,北方逐渐减少。在西汉时期华北各州人口合计占全国各州总数的77.52%;位居秦岭淮河以南的荆州,扬州、益州,交趾人口合计仅占全国各州总数的22.48%。
到了唐朝时期华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9.73%,华南各道合计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0.27%。同西汉相比,华南人口比重已大有增加,华北与华南人口之比约为6:4(西汉时约为7.5:2.5)。
到宋代,南北人口的分布,更有很大变化。宋神宗元丰初年(公元1078)全国在籍民户,东南和四川地区即占2/3。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86—1791)华北各省人口合占全国总人口的35.48%,华南各省合占全国总人口的64.52%,南方人口约占2/3,北方人口约占1/3,同汉代人口分布成相反形势。
从经济发展来看:南方和北方也随着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在秦和西汉时期,人口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还处于未开发地方,是流放犯人的主要场所,经济发展更是无从谈起。但是从隋唐时期开始南方开始发展尤其是海运的发达促进的南方各省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时期对南方的开发更是将南方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推向高峰,并逐渐超越北方。
战争是需要人口和经济来支撑的,在明朝以前全国主要的人口和经济发达地带都在北方,因此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于南方,取胜的几率就非常大。在明朝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南方人口和经济发展都优于北方,因此南方的战争潜力和能力就大,胜算的几率就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南方北伐成功而统一全国的只有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其他的基本失败。原因有几个,第一,北方在南宋之前一直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第二,北方多产马地,民风彪悍,骑兵战斗力十分强大,北方多为平原,而南方则缺乏这个条件,陆战实力不足。南方政权一般追求自保,难以有进攻能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政治经济人口等原因有很多网友都说了,我就不赘述了。但我想补充一点自己的看法
南干不过北的历史现象存在部分幸存者偏差
当时中国的中心大多位于北方,而在选择机制上,没法守住中原的政权很自然而然就会选择南迁来保存自己,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虽然改朝换代过几次,但他们的政治基础多是晋朝在北方被按着打,最后不得已逃到南方来的士族。
所以不是南方的政权天生弱,而是因为地理原因弱的政权会被赶到南方苟延残喘,因此除了经济人口不敌北方外,南方政权很多都带有“偏安”的属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想简单的回答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有论述,中国之事,大多起事于东南,而功成于西北。原句记不清了,但大意如此。也就是说,中国历史上起义闹事的大多发生在我国南方,而起义军能够最终取得天下的,必须占领我 国北方的领土。司马迁为何有这样的观点,有他我不想多说,有时间,有兴趣,你可以自己看史记。我自己的理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国的国都大多在北方,如西安,北京。而四分五裂的小国的国都才在南方建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其实与我国的地理地势和文化经济发展有关。中国自古是以黄河流域为生存发展的中心,而南方成为经济政治中心是到南宋时期。而到明清又移到北方了。所以不管是谁起义争夺天下,都只有占领北方这个政治经济中心才能得到天下。这里有一个小问题是,南方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呀?南方的地理和气候都适合农业耕种,南方一直是明清两朝的粮食基地。这个问题涉及历史政治经济的问题比较复杂,我就不多论述了。只想用最简单的迷信话回答,按周易八卦的理论是中国西北方是开门,东北方是生门,而东南和西南分别是死门景门。这是迷信,我只是照搬而已,而科学的观点有待大学者分析说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一点自己不太成熟的看法:北方黄河流域形成统一政权较早,民族融合早,民心思统,所以北方黄河流域基本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而南方基本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小政权多,形不成合力,所以对北方政权的威胁相对较小。还有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政权基本整个封建社会都一直要面临着草原游牧部落的威胁,政权的军备一直不能松懈,常年备战,所以冷兵器时代整体北方政权对南方政权基本都有一些优势的,这也是南方政权很少达到黄河的原因,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