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一些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容易有所建树?
的人,学过,学医为什么一些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容易有所建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认为“学医救助的只是国人的肉体,而拯救国人的灵魂更为迫切。”他毅然弃医从文,一生都在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郭沫若也曾在日本学习医科,但他没有选择这个职业。他对友人说:“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新文学。”郭某人虽是文史通才,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这是题外话。
余华曾是牙医,如果不是后来当作家,现代文学史上就少了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活着》。
当了半辈子内科医生的毕淑敏,从事写作后,题材上不少都与医生有关。
冰心最初的理想也是当医生,但最终成为了一名儿童文学家。
还有郁达夫、池莉、冯唐……
学医的人有文化,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工作态度必须认真严谨。学医的人近距离接触生死,对生命、人性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和体悟。以上这些特点对于从事写作来说,都是常人无法具备的优势。医生救治病人身体,作家抚慰人类心灵,这两个职业息息相通,是我认为最崇高最美好的职业。好医生更容易成为好作家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有所建树?
回答;
首先说一说医学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医的过程,医文相通,相扶共生。
古代医学家为了方便后世学者明白记忆,在医书中化繁就简,通俗易懂,如同文学作品一样,编成五言七言格律的医书非常多。
譬如:《濒湖脉学》《汤头歌》《中药400味》《傅青主男女科》等等医书都是经作者编篡成了诗歌。
学医的本身,就是相当刻苦的一种差事。
不经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刻苦历练,是学不了医术,学不好医术的,死记硬背是常理。
中华文化宝库中现存的,大量医学名家书籍,都具有深奥的文化文学理论。
如果学医学到炉火纯青,对于掌握运用文化素养,就会是信手拈来,赋诗写文,这就是医文共同之处。
医文相通,再加之学医者,拥有良心,良知,良法文优的前提条件,一旦操刀写作,就会如鱼得水,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长会相当迅速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会看病的人,不但能看肉体的病痛!更能看人灵魂的病痛!一阴一阳,有形无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碰撞的幻化之体!!物质与精神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分开过!!……所以物质影响灵魂,灵魂同时也在感化着肉体!作为一个医生只知道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是不会有这样的境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学医的人所思所做必须细腻,所以符合写作的主客观条件一一接地气。
鲁迅先生就曾学过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去看待
医学分为中医和西医两个大的主要分支,西医学的精髓是结构医学,严格的数据,标准化的机构模型,简单来讲就是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的学科。对微观形态的理解较为深入,这些知识就好比写书中的结构框架,脉络清晰,故事发展的线索井井有条。
中医呢,精髓是什么呢?取类比象的学科,讲求天人地,自然,人以及和人类共同相处的其他生物之间现象的有机统一和结合,它站在宏观的层面去分析问题,把人当成自然界生物的一种生命体去研究,除了对生物表现的现象研究而外,它更加注重内在的联系,外在表象反映出的内在核心的有机联系,灵魂或者用神的东西,中医把它称之为本元。所以这门医学是结构医学,哲学,天文学。心里学,预言学,社会学的综合统一整体
所以综上所述,学懂这两门医学的人无论是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在内观修炼能力,还是在结合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方面会较为得心应手,所以能写好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害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医学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科学。在每一个时段,对不同的病症,做为医生(学过医的)都会将自己医治病人的心得体会,总结经验记录下来,留与后人参照。
上一篇:王者荣耀已有孙悟空和猪八戒,你希望天美出新英雄唐僧和沙僧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