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PBS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
的是,自己的,父母如何评价PBS高分纪录片《中国剩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这些人真的因为她产生了忧虑,那么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化解这种忧虑。
这里可以看出邱华梅的矛盾之处,经过良好教育的她对另一半有着很高的要求,所以选择对婚姻不将就。但传统的观念让她对于自己的不结婚抱有深深的愧疚。
濒临奔溃的邱华梅对心理医生说:四面八方都是声音,都是嘴巴,自己就像身处大海一样,潮水四面八方的涌来,我快要淹死了。
于是邱华梅选择了“逃出去”,逃到一个没有声音的地方,34岁的她选择了去法国就读研究生。
可能到了某个节点,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走出去”,坚持或是妥协,总要给自己一个答案。
02
母亲同不同意,决定了我择偶的百分之八九十。
这是来自28岁徐敏的婚姻难题,她从小习惯了顺从母亲,哪怕遇到了一个还不错的人,但高要求的母亲不同意,那么她就会选择言听计从。
例如在相亲活动中,徐敏遇到了一个留学生硕士,任职公务员,有房有车。徐敏觉得这个男孩还行,但母亲却以对方不是本地人而拒绝。
徐敏的难题是大多人曾经面临的难题,她的主要矛盾点来自于权威的父母。
显然在婚姻观念上,父母和我们这一辈人有着有大的差距。
如果父母太过强势,对子女有着颇多的话语权,那么子女任其压迫不反抗,可能反而会造成一个不好的结果。
徐敏最后在厨房选择了和母亲摊牌:从小到大你都想控制我,我觉得合适的你又不同意,你以后不要总老是瞎掺和这事,你就是不尊重我们。
说着说着,母亲发了火,徐敏开始泣不成声,一次鼓足勇气的沟通又是无疾而终。
其实我并不满意徐敏最后与母亲的沟通,甚至在我看来那就不是一次沟通,那不过是徐敏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位置,对母亲进行了一番控诉。
像徐母说的:我给你买车买房,从小到大供你去最好的学校,到头来你说的我一无是处,你觉得合适吗?
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沟通,一定要把双方放在一个平等的地位。
尤其是在终身大事上,激烈的控诉反而不如心平气和,沉稳的去和父母沟通交流。
让父母能够察觉到你已经长大,有了担当,也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和选择负责。
03
一年内完成了换工作、找男友、结婚、生子等成就。
这就是36岁大学老师蔡琪的妥协,她最终选择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很多岁,没有感情基础的男人。
婚礼上的蔡母很高兴,她对有些面无表情的女儿说:你总要放弃一些东西的,还是要走常人走过的这些路。
在一次蔡琪主讲的关于女性主义的课堂上,有人对她提出了较为尖锐的问题:对于你这样的一个女性主义者,是如何看待婚姻的?
蔡琪反问:如果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那么你究竟是继续保持单身,还是选择向生活妥协?
很显然,20多岁的蔡琪选择保持单身,那时她锐气无比,一定要选择一个有房有车,很优秀的男人。
但36岁的蔡琪还是选择了妥协,她嫁给了一个没房,不怎么优秀的男人。还妥协的和这个男人生了一个孩子(年轻时蔡琪是不打算要小孩的)。
那么妥协后的蔡琪生活不美满吗?
按她说的话:我没结婚之前生活很有趣,很丰富。结婚后生活没那么有趣了,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
她终于感受到了出嫁那天母亲对她说的话:你总是要舍弃一些东西的。
舍弃了一些东西,自然就能得到一些东西。
04
纪录片本身只是一个引子,引出了中国3800万“剩女”苦于婚嫁的难题。
它没有给这3800万“剩女”一个正确的标准答案,有人选择了妥协,有人选择了逃出去,有人仍在迷茫。
如果你非要一个答案,那就是:找到那个位置,然后守在那个位置。
你选择不结婚没问题,你选择向婚姻妥协也没问题,有问题的是那些没有独立思想的人。
前一刻还觉得找到一个差不多的人就行了。然后又看到一些‘不要被别人绑架自己人生’‘妥协的婚姻有多惨’之类的文章,就觉得还是坚持的好,自己终会遇到那个最好的他。
那么如果真的遇不到呢?你想好了在30岁,35岁一个人生活的场景吗?
这个世界是真的有那些很独立的女性,她们一个人生活照样自得其乐。但问题是,你的本质是那些女性吗?
你要弄清楚的问题的是:你仅仅是觉得这种行为很酷,想要跟风这种抉择。还是说你就是这样的人。
要知道鼓吹‘逃离北上广’的作者大多就待在北上广。鼓吹‘一个人生活也可以很好’的作者,可能早就选择了结婚生子。
上一篇:5g手机目前那个品牌的待机和拍照最好,哪路大神可以对比哈同价位华为和小米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