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何为《弟子规》?何为国学?
国学,弟子规,儒家何为《弟子规》?何为国学?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由来:
《弟子规》是清朝的一位秀才所写,叫李毓秀,这个人一生都没有太大的建树,无论是在学术或者政治方面,一辈子甚至连个举人都没中过。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却写出了这等流传之作。
二、发展:
但是《弟子规》在清代是极其提倡的,当时是童蒙时代的必读之物,大到皇家皇子皇孙,小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当时盛极一时甚至取代了从宋代流传下来的《三字经》。
后来清朝灭亡以后,民国时代《弟子规》仍然很兴旺,因为它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后来这本书流传到台湾,很多信佛的居士助印佛经,把《弟子规》也当成一本必印的材料。
一直到2000年前后,中国大陆的网络开始兴旺发达,据统计,《弟子规》的网络搜索率膨胀了70倍,大大超过《三字经》的搜索膨胀率。
三、权威性:
很多人专家学者认为《弟子规》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秀才写的,不足以登大雅之堂。根本就不能和孔孟著作相比。记得某大学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说到,“你看哪个建功立业之士是因为读《弟子规》的?这些只是在平头百姓用来识字读书罢了。”
窃以为,这是一个童蒙时代的读物,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不能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精髓,但毕竟反映出了儒家传统思想文化内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在很多人把《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奉为国学经典,实在是谬入歧途,最起码也是以偏概全鸠占鹊巢。《弟子规》只是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而已,是在清朝扬州十日等屠城事件后特有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怎么就成了国学经典了?并且里面不乏扼杀学童思考批判能力等很多的封建糟粕需要予以剔除。奉此为圭臬,就像我们放着长江源头沱沱河的水不喝,而非要到泥沙俱下的长江中下游开怀牛饮一样荒唐可笑贻笑大方。讨论国学,我们往往存在很大的一个以偏概全甚至以鸠占鹊巢的误区:我们必须要分清国学的概念、源头、主体、流变等问题,就像我们争论到底沱沱河是长江还是扬子江是长江一样,其实除了上面两个属于长江之外,长江各段的名称不下30个,还有“通天河、金沙江、川江、荆江、浔阳江”等都是长江。我们先来看一下国学的概念流变:《周礼》中“国学”是国立学校之意;及至近代,章太炎先生认为“国学”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胡适先生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省称。在我看来,国学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就是那些使我们成为中国人并区别于西方人和其他国家民族的学问和典籍。国学经典最起码要有三个基本的标准:先贤大德原创;经过华夏发展各段历史的反复检验;社会大众每个阶层的人都能常读常新。以这样标准衡量的话,在中国谈国学,最起码要指向我们博大精深的经史子集,至少不能丢了奠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恐怕要到最后面了才能客观辩证地谈到这些细枝末流的《弟子规》之类的书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专门教导做人做事,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和做人首要以“孝”为本。
国学,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
目前颇有争议的问题,《弟子规》是否属于国学?在很多人看来,答案是肯定的,并且往往被奉为经典。但是从严格意义和现实意义上来说,它并不是国学经典,其一:其成书于清代早期的康熙年间,作者是个科举不中终身不仕的秀才李毓秀,成书之时名曰《训蒙文》,后来经过乾隆年间的辛卯科副榜蒙学修订,改名为《弟子规》。也就是说李毓秀是作者,贾存仁是修订者,两人水平半斤八两,都是没有“高中毕业”籍籍无名之人,名不见经传生卒年月不详。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和书籍在当时都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影响力。跟传统的经典比起来,《弟子规》根本排不上号。其二:为它很多价值观不利于孩童人格的养成。甚至可以认为它在某些地方为封建社会代言,比如“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说的是“服从,服从,绝对服从”,再比如“亲所好,力为具 ,亲所恶,谨为去”说的是“为亲是从”,在“入则孝”这一节中,不仅仅说了要服从,而且讲明了服从的原则,恰恰是这种原则会导致“奴才思想”和“亲亲相隐”的再传承,如果孩子从小学的就是听话,就是认亲不认理,哪里还有人格可言?《弟子规》全书使用频率最高的字是“勿”,也就是“不要”的意思,给蒙童从小灌输的理念就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弟子和学生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弟子是特指学派或手艺的传承人 ,是相对师徒关系而定义的,规是古人手把手交生存技能的竞争法则,很多文字的古义和现在的意思有很大的差别。
上一篇:禁止买卖猫狗,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