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觉得高中生应该半工半读吗?
半工半读,高中,时间你觉得高中生应该半工半读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是推荐高中生适当的参与打工,但不鼓励半工半读。高中生还是主要以学业为主。
这个其实还得国家教育体制支持才行。
日本高中生兼职就很普遍,如果国家不支持,肯定是不行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应该,但是不能全中国的人都去上大学,这是浪费全中国的人力资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觉得高中生不应该也更没必要半工半读,无论你家庭条件好与坏,也无论你学习好与坏。而且,高中三年对于高中生来讲时间和精力也都不允许,在课程和作业以外你没有多余的时间来去做一份工作,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高中是一个人人生最重要的三年,也是一个人人生的最好的三年青春时光,它更是你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决定着你的未来,甚至是后半生的生活,高中生就应该在学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奔向自己的象牙塔,这三年有雨水相伴,这三年有风霜相伴,但等你回过头这三年更多的是阳光相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问得好,值得我们中国家庭去认真思考和探索。
实际上不仅仅是高中,初中也值得认真探讨一下。
意大利著名教育学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用一生的时间研究全人类共性的教育。分享一下她的一些教育观点。
从孩子出生到成年,孩子的心理、生理发生巨大的变化。作为成人,我们容易看到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却不容易看到孩子心理上的变化。
蒙特梭利所说的发展是指人在不同阶段发展中的变化。她把人的发展分成四大发展阶段,把发展的过程看成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
蒙特梭利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四大发展阶段理论的人。在这个概念被提出来之前,已有许多心理学家对人不同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她在许多的演讲里提到了四大发展阶段的部分概念。直到1950年,她把四个阶段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成为蒙特梭利最基本的理论之一。四大发展阶段是基于大量观察儿童生理、心理、智力、情绪,而提出来的教育架构。
蒙特梭利把发展的过程看成从出生到成人的过程,一个人大概花24年的时间,把自己发展成一个成熟的成人,当然,这并不是说24岁后不会再发展,而是24岁前人有一种自然的力量推动驱使人类成长,24岁之后人类可以控制自己想要往什么方向发展。通过不断的观察孩子,蒙特梭利发现从出生到成人分成四个发展阶段,大致每6年为一个阶段,经历一次重生,展现出非常不同的特点;每个阶段特点不一样,因此我们给到孩子的帮助也不尽相同。只有每一个阶段都被充分支持的时候(第一~第四阶段),在24岁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一个成熟的成人出现,而这样的成人将是一个准备好去接受这个宇宙的成人。
蒙特梭利四大发展阶段的基础是基于观察。不管哪个国家的孩子,不管过去还是现在,孩子们都有一样的发展经历和需求。四大发展阶段正是把这些总结成共性的特征,帮助成人了解各个阶段的特点,从而发展相应的环境与之匹配。
因为各个年龄段特征的不同,因此成人示范教具、家具、模式、应对的方式态度也不同,这就需要不同的教育架构来与之匹配,只有这样,才能让不同阶段的孩子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质。
这些阶段各有各的特色,而且更有趣的发现是,他们与身体发育的阶段相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些变化如此显著,因此有人便夸张地描述:“发展乃一系列的再生”。当一种心理特质结束时,另一种便接着出现。
蒙特梭利指出,人的发展不是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列的,而是通过循环发展的阶段去呈现。在蒙特梭利生命的最后两年,1950年她画出了《生命建构节奏表》(如下图)
蒙特梭利用了一个类比来描述这四个阶段人类的发展过程的不同,因此产生需求的不同——这就是蝴蝶的蜕变。蝴蝶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卵,这些卵会被下在树叶下面,而这个时候他的需求和蝴蝶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当毛毛虫从卵里出来的时候,他和卵是完全不一样的,需求也不一样;而到变成茧的时候,也不一样;而变成蝴蝶的时候,那是显然更加不一样。这只蝴蝶有着自己的宇宙使命,并开始自己的工作(采蜜)。
在《生命建构节奏表》里,人类的发展都遵循着相等的时间距离。每6年为一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前3年又称为一个子阶段。每一个子阶段是对下一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因为孩子巨大的创造性和吸收性,为下一阶段的巩固提升奠定基础,从而建构形成孩子自己的行为和心智。
0岁时,孩子拥有最强大的潜力和吸收能力,这个时候孩子的吸收能力是最惊人的。这就是为什么图表里0岁的开头部分是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焰
第一和第三阶段是发展创造时期;而第二和第四发展阶段则是稳定巩固时期,因此这个发展的阶段是非常具有节奏的。
每一个阶段都有过渡期。在过渡期的时候,我们会看到前后两个阶段的特质,我们称之为“混合状态”。比如说,在孩子的生理上看到了下一阶段的特点,但心理上还未成熟到下一阶段;或是心理上达到了下一阶段,但是生理的成熟还未到达。在这个时候,成人的角色就是要提供有弹性的方式和环境,如孩子在幼小衔接的时候,带孩子去参观小学,让孩子观察,用弹性的方式让孩子得以衔接过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