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人的无助感是怎么形成的?
无助,自己的,小鼠人的无助感是怎么形成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的流行感冒传染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无助感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形成的,在我的生活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感到失望和无助,
匿名用户。
亲爱的朋友: 别为了生活的命运而苦恼.谁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生活烦恼.找个爱你的知己来面对你以后的酸甜苦辣,你要记住,吃亏,上当,哪怕是你普通的跌倒都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经验. 你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一切.开朗的接受,大度的包容,博爱这一起哪怕是最痛苦的事情。 象听故事一样,不要太当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习得性无助?心理学定义
习得性无助现象在人类和动物身上都可以观察到。当他们条件反射式地预期自己将会遭受痛苦、折磨并且认为自己对此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Cherry, 2017)。经过反复多次的“条件化”,个体习得某种信念--“无论做何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或未来时”,人/动物将会放弃抵抗和努力,停止摆脱痛苦或恶劣情境的尝试--即使他们有机会!
当人类和动物意识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或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们开始以一种消极无助的方式去思考、感受或行动。这种现象之所以称为习得性无助是因为这并不是一种内在特质;没有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认为或相信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会失去控制。这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形成的条件是个体在一系列的经历中无法控制自己的处境,或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处境;长此以往就易形成习得性无助。
马丁·塞利格曼的实验
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和史蒂文·梅尔 Steven Maier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和70年代早期进行了形成该理论基础的首次实验。
塞利格曼和梅尔合作进行电击狗的实验,以观察狗的反应。
实验分A/B两组,A组的狗对接受的电击无法控制、无法预测(实验人员随机,无规律的实施电击),B组狗在一定程度上有控制权(如对狗狗进行有规律的电击或给狗设置逃脱的条件躲避电击)。
之后,狗狗被放置于一个笼子里,中间由一道低矮的障碍物隔开(下面都称为“双分电击笼”);笼子的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只要跳过中间障碍物就可以免受电击(Cherry, 2017)。当研究者打开电闸时,有意思的情景出现了:A组的狗(实验中无规律电击并无处可逃的狗)根本不尝试跨过障碍物到安全的另一边去。
为了进一步探究该现象,塞利格曼和梅尔又进行了一项新实验,将若干个新狗狗分为三组:
第一组:系上链子一段时间,不进行电击;
第二组:系上链子后进行电击,但狗狗可以通过鼻子按压面板而避免遭到电击;
第三组:系上链子后进行电击,但狗狗无法躲避电击。
一旦这三组狗狗完成上述初步实验,将这三组狗狗依次放在双分电击笼中。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狗狗很快就明白自己只要跳过障碍物就可以避免电击;但几乎所有来自第三组的狗狗从头到尾未试图跨越障碍物。这些狗狗基于之前的经验意识到自己根本无法躲避电击的折磨,于是放弃尝试(Seligman \u0026 Groves, 1970)。
这些结果在狗狗身上得到确认后,塞利格曼和梅尔又对小鼠进行了相似的实验。
正如对狗狗所做的一样,研究者将一批小鼠分为三组进行训练;一组小鼠接受电击但可躲避电击,一组小鼠接受电击但无法躲避电击,一组小鼠不接受电击。“可躲避电击”组小鼠可通过按压笼子上的杠杆避免电击,“无法躲避电击”组小鼠可按压杠杆但仍遭到电击(Seligman \u0026 Beagley, 1975)。之后,三组小鼠依次被放在另一个笼子里,接受电击。笼子里有一个杠杆,当小鼠按压时就可躲避电击。
结果再一次证明了上述电击狗实验的结论:在初步试验中“无法躲避电击”组小鼠在后来的实验中从不试图躲避电击,而其他两组的小鼠大部分成功躲避电击。那些从不试图躲避电击的小鼠表现出的行为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即使眼前有潜在逃脱恶劣情境或痛苦的方式,它们也视若无睹。
大象也会出现习得性无助现象。当训练师在大象年幼时就对其进行训练,用一根绳子将幼年大象的一条腿拴在一个杆子上。大象在开始数小时甚至数天内试图挣扎挣断绳子,但最终发现无力挣脱时放弃挣扎,乖乖地待在自己狭小的活动范围里(Wu, 2009)。但当大象长大之后,已经有足够的力量挣断绳子,但长大后的大象却从未尝试过。一旦大象在幼年时期习得自己的挣扎努力是无用的,就不再试图去挣断绳子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灾、人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助感的存在,究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性格问题!常常要和亲戚朋友多交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