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理解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老子,刚强,柔弱怎样理解老子曰: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前面从原文出处已有很好的介绍,从普通读者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一,老子《道德经》通篇充满“否极泰来”、“物及必反”这样辩证法的思想。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正面强攻往往并非良策,让问题发展到相极致,用时间换空间。对于坏人,“多行不义必自毙”;对于当下的病毒,大家都在等“春暖花开时”。
二,老子善于从日常生活经验来表达思想:一个人让他总张着嘴,他自然会闭嘴。风不可能刮三天,雨不能下整天,都是同样的道理。
理解老子思想,靠的不是繁琐的论证,而是回归本心,体会生活,悟道自然。
读《论语》,读佛经,都同样的道理:求诸本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们的各种能力是存在一定限度的。
我们要射箭,生怕射不远,弓拉得越满,箭射得越远,结果圆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弓弦就会被拉断,射箭也就失去了意义。
这就叫“过犹不及”。
俗话说得好,“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也是同一个道理。
这段话的意思是具体的举例说明:你想要约束它,就先使其扩张,超过必要的限度而破灭;你想要削弱它,就先使其欲望膨胀,超过必要的限度而疲软;你想要废除它,就先使之兴旺,超过兴旺的顶点,乐极生悲,超过必要的限度而走向败亡;你想要获取它,就先一步给他一点好处,让他高兴一下,放松警惕的心理,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的果实。
举例说明,唇亡齿寒的故事,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
再如,秦灭蜀国,先给蜀国说,要赠予蜀国金牛,但是路不好走,希望蜀国修一下栈道,蜀国欢天喜地把栈道修好,结果没有等到金牛,却等到了秦国的大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事上万物都是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变是规律。老子的‘物极必反’,‘水满则溢’,‘盛极必衰’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尚可网邀请。
此段话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若要准确领会其含义,我以为至少应通读全章原文。
全章文字极简,只有56个字: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全章文字虽简,揭示的道理却很深刻,用今天的语言来表述,大意是:
道(宇宙时空)想使之收缩,不妨让其先扩张。想使之弱小,不妨让其先强盛。想要废除,不妨先抬举。想要夺取,不妨先给予。
这就叫微明,柔弱胜刚强体现的就是微明的道理。因此鱼应游于深广水域才可保安全,国家的战力及战略绝不可公之于众。
本章结尾出突然出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这句警示,看似突兀,其实这是由于分章造成的。老子原文并未分章分篇,自第三十四章起至三十七章止,老子讲述了一套如何尊道贵德的治国方略。被人分章后,原有文理结构被打乱,单章来看,难免有破碎之感。因此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应将三十四章至三十七章拉通了阅读,这样理解起来会容易很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出自《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要像理解这句话,要明白什么是“对法”!
《道德经》主要是讲道!
道的规律是一种循环起伏的规律,事物都在由张到歙、由强到弱、由兴到废、由与到取。世间的万法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没有张就没有歙在,没有强就没有弱在,没有兴就没有废在,没有与就没有取在。
我们经常说,我失去了什么。其实是你先拿到了什么,才会有一个失去。如果你不去执着于拿这个,哪来的失去?再比如说失恋,一定是先去恋了才会有失恋,大家想是不是?所以这两句话讲的是对法。
《六祖法宝坛经》中,六祖惠能讲到很多的对法,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瞋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
上一篇:荣耀8x怎么样更新10.0系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