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建筑资质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资质,建筑,民企建筑资质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建筑资质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都带来了哪些影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质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来说意味着什么
相关数据显示,民营建筑企业占我国建筑企业的80%以上,持有特级资质的仅占1/3,多数建筑企业都是持二、三级资质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长期徘徊在低端建筑市场。在凭资质定英雄的建筑市场上,竞争优劣一目了然,更是一度形成了“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中小建筑企业被压制到无法翻身的地步。
为了解决建筑行业不均衡发展,2014年以来,资质改革一直在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比如:
1、取消了特级资质和一级资质标准中承包下限的限制。
2、劳务分包资质全国试点,多地取消了劳务资质。
3、深入推进建设工程企业资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修订完善企业资质标准,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减少资质数量。
4、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
细看资质改革的相关政策,就会发现一方面在淡化专业资质,一方面不断地在强化总包资质,总包资质升级的门槛也越来越高,导致行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资质改革对中小建筑企业来说,形成了一个怪圈:没有业绩,就没有资质;没有资质,就接不到工程,何谈业绩。
建筑资质改革是好事还是坏事
资质改革就是为了改变现阶段建筑市场弱肉强食的现状,但是对于已经拥有多个一级、特级资质的大型建筑企业来说,淡化资质不等于取消资质。资质改革后更是抬高了总承包资质的门槛,当总包资质越来越难申报,就会造成物以稀为贵的局面。
总包工程在招投标时,光是资质方面就能刷下去一大批中小企业,还没开始就能猜到结局,中小企业在没有资质接项目的情况下,只能被迫挤出建筑市场,数量超80%的企业受到冲击难以发展。
当然,对还没有进入建筑行业的那一部分民营企业来说,淡化了专业资质即“小资质”,也意味着进入门槛的变低。
资质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具体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企业的困局,还是需要时间来证明。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小建筑企业特别是民营有以下特点(仅指大部份);1.安全投入较少。把安全费用当利润点。这种情况国企也有,但出事后国企相对民企有承担,民企是要钱没有要命一条。虽有坐牢失信等措施亦无助于人民币的解决。2.民企只选好干的干,有如顺丰不送西藏农村一样(邮政可以)。比如西部扶贫公益他们怎不去?3.民企小众专业人员配备相对国企不全。他绝不会去养小众专业的人员。到时要用的时候又去满世界找国企。4.与民企谈研发(不要说土木就不用研发,那他怎么不去修港珠澳大桥)无异于缘木求鱼。民企说费那事干嘛?高薪招一个就行了,项目结束了就哥们走好不送。如果没有国企的稳定培养民企上哪找去。5.民企在建筑方面吃相太难看。虽有捐款但好多带有功利性。深入后会发现目的不纯。综上,资质是有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纵观近两年的政策,住建部一面是要求淡化企业资质,另一面又在强化大型企业特级资质的“垄断”地位,似乎总承包资质慢慢演变成了“总垄断”,竞争压力变得更大,而对那些大型建筑央企、国企则影响不大,市场会将那些中小建筑企业拒之于千里之外,“没活干等死、有活干找死”,尤其是民营企业和新生企业的存活机会更加渺茫。市场就是建筑企业的根本,而那些被挤出市场之外的中小民企,政策的出台本质都是为了规范建筑市场,使之向着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但实际的发展却并非我们预想的那样,淡化资质使得民企经营多年艰难争取的资质仿佛成了一场空,而随后又出台政策大力推进工程总承包,一时间又在强化央企、国企的统治地位,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弱势群体,为求生存结果就是不惜一切代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