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想读王阳明的心学,搜了搜这类书太多,有什么好的推荐?
良知,心学,自己的想读王阳明的心学,搜了搜这类书太多,有什么好的推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此外,近年来,研究王阳明的著述也不少。其中以度阴山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两卷本为热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在本人的\"福言文苑“公众号有专门推介,感兴趣的朋友可关注查阅。
台湾也很崇仰王阳明,专门把当地的草山改为\"阳明山\",并成立了\"王阳明研究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阳明是明代大儒,他创立了心学,并多次带兵平定叛乱,文治武功冠绝一时,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具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
作为一代大儒,他有许多作品留世,其中包括诗、词、散文及政论文等等,但王阳明出的书却不多,只有两本,一本是《五经臆说》、一本是《朱子晚年定论》。
《五经臆说》作于正德三年,王阳明时年37岁,当时他因弹劾大宦官刘瑾,遭贬官至贵州龙场驿站担任驿丞,是王阳明的哲学代表作之一,也是王阳明的第一部哲学专著。
在《五经臆说》中,王阳明交代了写作的缘起,并指出官方的或流行的解经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以为对《五经》原旨的解读,不必拘泥于古人,他结合自己的领会,给《五经》写下注解,集成著《五经臆说》,主要探讨了王阳明理解中的孔孟之道、程朱理学,贯穿了王阳明\"心即理\"的哲学思想。
这部专著可惜未能传世,其弟子钱德洪多次想见此书都被王阳明婉拒,后被王阳明烧掉。王阳明死后,钱德洪从废稿中发现了13条注解。
《朱子晚年定论》作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的重要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在该书中王阳明认为朱子在其哲学理念中已有心学元素存在,他依据其心学思想重新对朱子的哲学即论著作了新的阐述阐发。
有人说,《传习录》和《王阳明全集》也是王阳明出的书,这是错误的,《传习录》是王阳明的弟子根据王阳明的语录和书信汇集而成的书;《王阳明全集》是王阳明死后,其弟子门人将其生前所有作品,包括是个、散文、书信及给皇帝的上疏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读人物传记,再读原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时间要拜读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推荐一本最近自己在看的《王阳明大传》(全三册)
今天看的王阳明大传是由日本冈田武彦先生所写,他可谓为王阳明而生,穷其一生研究王阳明,并在1986-1996十年期间六次来华走过了王阳明所有生活、经历过的地方,在完成本书后去世。此书以最真实的一面打开了王阳明的一生,值得一读!
以下是我的读后感,略长需要花3-5分钟。
王阳明是明朝最杰出的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圣人之一,据说能到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分有人说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也有人说是诸葛亮、王阳明、曾国藩,但不论怎么说,王阳明和曾国藩是实至名归,两人都是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
五溺时期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湛甘泉为他写的墓志铭足以概括:出溺于任侠之习,在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词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正德丙寅,始归正于圣贤之学。阳明五溺说记述了王阳明年轻的精神历程,他年轻时善感多变,心无定性,最初沉溺于“任侠”,后又修习弓马骑射之术和兵法、沉溺于辞章诗文,执着于道教神仙,最后却又迷上了佛学。直至35岁时,转投圣贤之学,开始笃奉儒学。
王阳明12岁母亲去世,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少年时期就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20岁时,受朱熹思想通过格竹子去领悟世界的真理,但是王阳明方法错误,格竹子失败,他得出结论,格身外物,徒劳无功,真正德道理,应该是存在于人的内心,使他对《大学》中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体会,也因此开创了它的新学。
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弘治十二年参加会试,一举成功,后来参加殿试,被赐予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从此进入他的仕途。
正德元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贬值贵州龙场,王阳明一路被刺杀被迫害,顺利到达龙场后,获悉自己的父亲也因此被罢免,想到自己的遭遇不免心中涌起生死之念,他结合自己历年的遭遇,日夜反省,忽然有了顿悟,也是最著名的“龙场悟道”:他认为心是感应万事万物的根本,由此提出心即理的命题,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意思是:原来圣人之道蕴藏着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是一个错误。总而言之,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超脱生死之念的唯一之道。
格物致知
其实“格物”“致知”最早出现于《大学》,是“八条目”中的一条,《大学》有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三纲领和八条目都是修己治人之道,修己重在修身,它主要体现于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治人重在经世,它主要体现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两者共同构成了儒学的根基,且儒学中修己和治人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后王阳明研习佛教,但是佛家的“无相无想”使他转而批判佛家与老庄思想,因为佛家的“无相无想”与老庄的“坐忘”都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顾及人的本性,这一转变对王阳明意义深远。
上一篇:成为一个男孩的青春,重要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