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当代诗歌样式具备哪些特征?
诗歌,当代,诗人当代诗歌样式具备哪些特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又如张贵全的环保诗作《黑烟》:“鸟们逃去了何方?/农历二月三月/风筝/在天空/摹拟各种鸟姿/给城市中的孩子/讲鸟类常识⋯⋯”作者在诗句里似乎没有提到一个“烟”字,但我们可以从作者在正文中描述出的“逃跑的鸟群、摹拟鸟姿的风筝”等句中透露出的信息,获知这首诗是针对城市环境被污染而作的,那么破坏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是谁呢?正是作者独具匠心的诗题《黑烟》,此诗题的作用可谓画龙点睛,令人读后眼前一亮,回味无穷。
二、与旧体诗相比,当代诗歌更注重诗化语言的精当
旧体诗的语言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境界,关于“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选词故事广为流传。但由于旧体诗创作受格律、音韵诸多方面的制约,其选词范围受到很多局限。即使是最能恰当表达的诗句意义的字句,也可能因为不符合格律而不得不被诗人弃之不用。而当代诗歌则有所不同,由于不受格律、音韵方面的制约,创作者可以在最大范围内驾驭为表达自己诗意所需的诗性语言,使诗人思维更显活跃、视野更显开阔、语言更显风情万千。
如著名诗人侯四明的《在异乡的公交车上》:“车灯照在一个女孩神秘的河山上/⋯⋯三步远的距离/让我想起酥软的家乡⋯⋯”作者在公交车上看见一位妙龄女子,便想起自己漂亮的妻子,这“酥软”一词对应着前面女孩的“神秘的河山”,不禁让人想起夫妻别后相聚纵情拥抱的温馨一刻!作者后来写到:“直到时光咣铛一声刹住/她的身体分开黑夜/黑夜抢劫了一段甜蜜和明丽⋯⋯”女孩下车了,作者在刹车声中回过神来,“抢劫”一词表明了作者心中多少愦憾、失落、无奈、惆怅?
三、与旧体诗相比在修辞语言方面,当代诗歌比喻极为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比喻之美
在古体诗里也存在大量比喻,不过由于受字数严格限制,古体诗中的比喻主要以简洁的特征传世,与之相比,当代诗歌的比喻更加丰富,更有甚者认为“比喻是诗歌的翅膀,诗人靠比喻而活”。
如:张敏华《美人》“走在离春天很近的街头/我是一个乞求文明的乞丐/整个场景,只有冬天才是真实的/冰冷的枝桠在寒风中颤抖/我的双脚是否就是两枚钉子/踩痛了城市的麻木”……作者由于自己精神上的高贵,对文明呼喊并不合如今商品经济大潮的时宜,所以将自己定位为“乞求文明的乞丐”,这是对现实社会多么辛辣的讽刺!而诗人的脚则被比喻为“两枚踩痛城市麻木的钉子”,这又是多么贴切!
三、当代诗歌样式之审美特征
如果说当代诗歌的语言特征是对创造者要求,那么对审美的了解就应该是读者的必修课。鉴于新世纪的诗歌流派过多过杂,九十年代的诗歌没落,因此我们选择通过对八十年代诗歌进行分析,进而解读当代诗歌的审美特征。
1、真实,当代诗歌的首要特征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时期诗歌创作的话,那就是——独抒胸臆。对于刚刚从十年浩劫的摧残下走出来的中国诗歌,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根本转变。多年来,诗歌往往与标语、口号、动员等混同起来。诗人不能从自己的真实情感出发,他不是有血有肉、有自己独特生活见解与艺术感受的活生生,而是作为某种非我的外在观念的化身,去为某一具体的条文作注释,诗歌几乎成了一场场运动的“副产品”。
而现在诗人终于可以说实话了,无论是老诗人,还是新诗人;无论是对社会、历史的思索,还是对爱情、友谊、事业的情思。他们都能够从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出发,说出自己想要说的话,唱出自己发自内心的旋律。
我们既能读到艾青的《在浪尖上》、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北岛的《回答》、骆耕野的《不满》等写对整个社会感受的作品;
也能读到舒婷的《致橡树》、林子的《给他》、顾城的《别》、杨炼的《秋天》等讴歌友谊、事业、爱情的优美诗篇;
既能读到江河的《纪念碑》、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邵燕祥的《哦,大海》、徐敬亚的《我,沿着长城疾走》等具有丰富哲理的佳作;
也能读到刘湛秋的《生命的欢乐》、顾工的《今天和明天》、徐刚的《摇篮曲》、李发模的《视线》等抒写人情美的诗篇。
正是这些独抒胸臆、不拘一格、注重诗人自我内心世界对于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溶解和包容的作品,使得我国新时期诗歌创作重新显示出了生机和活力。
2、哲理性,当代诗歌的鲜明特征
在此之前是不需要诗人有自己思想的年代。诗人只需把报刊、文件、讲话等内容用押韵分行的所谓“诗”的形式展示出来,就算完成了职责。即便如此,当时的社会依然对如此“诗歌”狂迷、愚昧。当潮水褪去,只剩下了冷峻和痛苦的思索。思索的年代必然产生思索的文学。而思索的结果必然以哲学的、伦理的、艺术的多种形态投向社会精神生活的荧光屏,投向人们的心灵。
如白桦的《阳光,谁也不能垄断》,作为第一首有影响的哲理诗,将诗的激情与哲理思辩、战斗呐喊熔于一炉,带有强烈的论战性。全文如下:
“有些人以真理的主人自居,真理怎么能是某些人的私产不真理是人民共同的财富,就像阳光,谁也不能垄断”
到了80年代初期,大量的哲理诗出现:《回答》、《不满》、《雷雨中的颂歌》、《小草在歌唱》等作品,都带着凝重的反思色调: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北岛《回答》
“谁说不满就是异端?谁说不满就是背叛?是涌浪,怎能容忍山涧的狭窄,是雏鹰,岂肯安于卵壁的黑暗。”——骆耕野《不满》
辩证地思考问题,从而达到深刻有力,更有战斗性,这是哲理化诗歌的重要收获。也正是这种活跃的思想和勇敢的探索,犹如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己经变得僵冷、麻木了的诗坛,才使得诗歌这个古老的艺术形式又恢复了青春和风骨。
3、意象的大量运用与进一步推新,当代诗歌荣辱并存的特征
八十年代初期,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一批优秀青年诗人脱颖而出,他们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基础上,在艺术上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表现方式和崭新的角度写出的诗,打破了诗坛“大一统”的沉默局面,艺术地、勇敢地表现了时代精神,使新时期诗歌艺术有了一个新的扩展:意象的大量运用与进一步推新。
在我国古代诗论之中,意象是由“意”与“象 ”两个名词构成:“意”指的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象”’是指相对主体而言的客观物象。而“意像””则是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具体物象相融合而生成的审美形象。
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全诗只有两句,是由“黑夜”、“我”、“黑色的眼睛”等感性形象构成的意象组合。正是由于这些意象是诗人主观情感与客观具沐形象的统一体,因此,诗中的意象既有其本身的客观意义,其内在含意又远远超出了这些。加上题目的指示,使诗在审美结构上表现为一种朦胧感,一种象征性,它能够充分调动起读者想象与思维的潜力,对诗歌审美意象进行布美再创造,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鉴赏效果。
上一篇:宝鸡私车能往返西安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