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看待李清照的词史地位?
李清照,词人,她的怎样看待李清照的词史地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如王世贞在《弇州山人词评》中把李清照的词作视为正宗的婉约词,并把李清照与李煜、晏殊晏几道父子、柳永、张先、周邦彦、秦观等宋代婉约词人放到同等的位置,王世贞认为他们(包括李清照)的词作才是“词之正宗”。
徐士俊《古今词统》在王世贞之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易安词的词史地位,认为“正宗易安第一,旁宗幼安第一。二安之外,无首席矣。”
明末清初云间派词人陈子龙对南唐、北宋词也评价很高,他把李璟、李煜父子和周邦彦、李清照作为典范。云间派后期词论家宋征璧列举七位北宋词人为标榜,以“曰易安,其词妍婉”把李清照与欧阳修、苏轼、秦观、张先、贺铸、晏几道并列为一流之席。
李清照不仅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还开创了自己的词体风格“易安体”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婉约之宗”。从以上词话和笔记中对李清照的肯定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词学的发展是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她的“易安体”在中国词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三、李清照“易安体”的独特风格
以上回答了李清照提出的词学理论以及他在词史上的地位,那么我再简单说一下李清照词作的独特风格。
1、语言和视角的独创性
李清照是一位造词的大师。 她十分擅长将普通的词汇赋予新的含义。她会在词中运用各种很平常的词语,如方言、口语等,使得词通俗易懂,可读性增强,给人意蕴深厚的独特感受,这一点凸显了李清照高超的用词功力。
在抒发个人情感时,李清照也会采用通俗的词语。但是那些表面上看似平常的词语,表情达意上却是细致深入耐人寻味。初看语言极为平常,无新鲜之处,细品却含蕴丰富,这正是李清照匠心独运的地方,也正是李清照词作在语言方面的独创性。如《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着心情好”,写出了爱美的女子在春天来临,急不可耐地卸去厚重的冬装,换上轻薄的春衫时那种轻松欣喜的心情。然而,女人心如天上云,说变就变,乍着夹衫的好心情瞬息即逝。
早春的微寒,鬓上的残梅,不禁令词人思绪万千,悲从中来。以至于在下片中,词人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跳转到思念故乡的一怀愁绪上来。与其说是词人的笔触曲折跌宕,还不如说是一位敏锐女子心思复杂微妙、情感起伏不定的真实写照。
再如《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这首词中的“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两句,十六字中一气用了三个“旧时”,把强烈的今昔之感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这哀婉痛切的感叹就是以一件“旧时罗衣”引发的:“起解罗衣”时,那金翠的莲藕花饰依稀可见,勾起多少前尘往事,可是世变时移,物是人非,一切都不可追回不堪回首。
服装是女人的深爱,是女人性情、心绪的无言表达,即便一般顶冠束带的男子能够了解也难以感同身受。
李清照“易安词”的女性特质与词人的自我表达天然地融为了一体,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有别于众人,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因于此。她在表现女性情感的真切、细腻、婉曲等方面有着与身俱来的优势。
2、结合时代背景抒发情感
李清照的后半生一直过着寓居的生活,但是她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创新性的将词的本质特征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李清照后期词的主题多为表达自己内心对于时代变迁和颠肺流离的痛苦。她这一时期的词作,既具有词的艺术特征,又符合时代背景,增强了词的艺术表现力。如这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宋室南渡之后,李清照跟随其丈夫赵明诚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不幸的是,没过多久 赵明诚身染重病去世,留下李清照孤苦一人。由于无依无靠,李清照只能投奔亲戚,后半生一直处在飘零的状态。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流寓临安 (今浙江杭州 )时某一年元宵节所作。上片写今,写当前的景物和心情;下片则今昔对比,以过去的繁华反衬今日的孤寂。整首词运用哀乐对比的手法,言浅意显,抒发了自己在时代变迁之下的个人身世之悲。
李清照的这首词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可以说是结合时代背景抒发的强烈的个人感情。
3、词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词应“典重”“故实”“铺叙”和“协律”,所以她在创作词的过程中,严格遵守这样的创作理论,并一以贯之。
李清照在《声声慢》中就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叠词的写法写法,七次连续使用叠词,不但强化了词的韵律感,又更好的烘托了词人的情感诉求。
她在运用历史上的典故时,会对其进行淡化,从而词句在表达时不会那么生硬,避免生搬硬套的感觉。如《多丽·咏白菊》一词,我们今天读这首词,即使不熟悉其中的典故,也不会带来阅读上的障碍,因为这首词字面意义是连贯的。
如果熟悉词中所运用的典故,就会惊叹于词人在创作时娴熟的技艺了,李清照在词作中用典的艺术风格既通俗易懂但又不失文雅。原词如下: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芳酝藉,不减酴醾。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李清照笔下的白菊是人格化的。上片连用典故“贵妃醉脸”、“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是为了突出白菊的娇艳、媚色与芳香,却又在典故前以“也不似 ”三字进行了否定。
紧接着则以屈原、陶令两位坚贞高洁的历史人物来肯定白菊的品格风韵。下片又用“汉皋解佩”、“纨扇题诗”、“泽畔东篱”等典故抒发白菊的哀愁和词人一片惜花怜花之苦心。
尽管此词多以典故堆砌而成,但词人对花的赞美与同情与其他词人的咏物词一样,都是一目了然的。这首词音韵谐美,完全符合她在《词论》中提出的“典重”“故实”“铺叙”和“协律”,由此也可见李清照在实践创作中词学理论的完美运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