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粮草,粮食,古代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民以食为天!为了百姓黎民的温饱,粮食在历朝都是重中之重!所以才有了无粮不稳的说法。
做为在前方打仗的士兵更是如此。古今中外的军事家有一种共识:一场中等以上规模的战争,其实拼的是后勤保障。中国有句古语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可见其重要性。
汉初三杰之一的萧何至所以称为第一功臣,就是因为刘项楚汉战争中,屡战屡败的刘邦却因为有了不绝粮道的萧何,使粮草能源源不断的供应,终使刘邦反败为胜,成就了帝业,建立了大汉。
历史上断敌粮道的高手是曹操。在与袁绍逐鹿中原大战中,袁强曹弱,眼看败局己定。曹操派人烧了袁绍屯粮大营一一乌巢,从而造成袁绍阵营军心浮动。官渡一战,袁绍败北,曹操大获全胜!
六出祁山的诸葛亮,军事上占优,属攻势。他发明的木牛流马做为运粮工具至今为人称道。但蜀地粮食也很有限,每次都因粮草不足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道理很浅显、古代饿着肚子打仗的不多、坚持个两三天有可能、再长必定军心浮动。曹操当年借军需官的首级掩盖己断粮的真相、以安抚士兵就是例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粮自己吃,草马匹吃,吃饱才有精神打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远征是很难的事情,交通工具不发达,战略物资主要靠人力和畜力。
出远门,要把粮食带好。为什么还要草呢?生火做饭要草,作为交通工具的牛马要吃。
如果没有粮草,几十万大军吃什么?那么多牛马驴吃什么?
公元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发动雍熙北伐,打算一举大败契丹人,收回幽云十六州。宋太宗出动三路大军,作战部队30万人。此外,还征用了保障粮草辎重的民夫,主要,就是负责粮草等后勤保障。这批人有多少?史料记载有上百万。后来,粮草被契丹人烧毁,宋太宗雍熙北伐失败,逃回开封。
淮海战役我军60万,动员参加后勤保障的民工有多少?不下300万。所以时任华野司令员的陈毅同志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吃不饱饭,还打什么战?古话说:朝廷不养饿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打仗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于古代运输粮草是非常难,受天气影响和自然灾害,从筹集到运输很重要。古代战争主要是靠人力拼杀,为气活,人吃不饱,马吃不饱,都直接影响战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一打仗,粮食的损耗率就高的惊人粮草被劫被烧的情况先不说,单单是运输环节的损耗,就是一般人想不到的。传说中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目的就是运输军粮更方便。古代的运输能力十分有限,靠的就是人力畜力。运送一批十万士兵需要的粮草,需要“运输大队”可能就超过十万人。这十万民夫也是需要吃饭的,路上也要消耗粮食。因为人力运输速度缓慢,遇到复杂地形更是举步维艰。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还有可能导致粮食腐败变质……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出现。2.打仗意味着原本的产粮能力大幅下降从汉代开始就实行的屯田制,尤其是军屯制度,其实就是士兵们不打仗的时候种田,解决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屯田制最初的想法,就是在边塞种田,可以解决打仗时粮食远距离运输的问题。到了东汉末年,曹操的屯田制更为广泛、复杂、系统。不过,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打仗的基础上,一旦打仗,参与粮食生产的士兵就要离开土地,远赴战场。这样一来,粮食生产就会明显下降。不仅如此,打仗还会征召大量的青壮年,进一步削弱原本就脆弱的粮食产量。3.一旦战争时间长,就会产生恶性循环战争初期还好,军队有储备的粮食,国家也有储备的粮食。但是一旦时间长了,粮食损耗又很严重的话,必然会波及到老百姓。古代一打仗,老百姓是首先遭殃的,征粮还是次要的,就害怕打到自己家门口,乱兵流寇,杀人屠城。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逃往安全的地方。所以,每到大战乱之后,总是有大片大片的荒地。越打仗粮食越少,粮食越少越要想办法征粮抢粮……这种情况下,缺粮太正常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就能看出来粮草的重要性。在古代打仗主要是靠人,不想现代有高科技武器。这就体现了粮草的重要性。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上一篇:是不是每个追星女孩都想去当艺人助理,离自己爱豆近一些。艺人助理好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