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粮草,粮食,古代为什么古代打仗最害怕缺粮草?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打仗缺粮这种事情,在古代时有发生。尤其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期间,经常因为粮草问题而影响到战争的结果。
北宋最后的生力军种师中所带领的种家军,最后可以说就是因为没有粮食而导致的惨败。在战场上,种师中和金兵进入相持阶段后,宋军每人能获得的口粮不过是一勺子豆子。就那一勺豆子塞牙缝都嫌少。
所以“民以食为天”,在古代能够吃饱饭就相当幸福了!
我是鼎鼎九公主,精彩内容持续奉上!喜欢可以加关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战争本身并不是为战争服务,同样,战争的胜负也非战争本身所决定。古代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社会,各地方政府并没有多余的粮食,百姓家中也不会有很多富余,所以但逢打仗,淄重都会随队而行。没有了淄重粮草,部队就相当于断了生活必须品,不用说去打仗,就算是原地驻扎也无法维系。就像现代战争一样,打仗消耗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没有强大的经济又怎能放手角逐沙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因为不管是人或者马匹都需要吃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打仗就需要士兵集结,运动,这就需要粮食运输。在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大多靠马拉车运,道路艰险的地方甚至要靠人背,这样大批量民工牲畜在运输的同时也是要吃饭的,路途越远,吃的越多,扣除回程口粮,运输的粮食能供给前方的数量就不多了,甚至有出发带10份,到了目的地只能供给2-3份给前方的说法。如果士兵不打仗,都在驻地,就省去运输的消耗。
士兵也是粮食生产者,如果战事过长,这些人等于无法生产粮食,会造成国家总的粮食生产量不足,战争也需要大量民工,这些人在前方同样也无法进行生产,所以说古代不轻言开战,一般大战之后总伴随人口下降,生产力下降,需要一段时间休养才能恢复。古代早期一般在秋后作战,作战时间不会太长。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不稳定。由于技术落后,没有机械和化肥,受到自然环境的严重影响,完全依靠劳动力投入,导致粮食产量低,并且一旦出现荒年,粮食收入下降,随时可能影响整个国家的运转。
战争中大量壮年劳动力被抽调,本身劳动力减少就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而士兵在线战场上只消耗粮食,不可能生产粮食。这就进一步影响到国内粮食的储备量,一旦战争时间延长,国内粮食消耗殆尽,无法筹集足够的粮食,前方将士只好撤兵,否则随时可能士兵哗变甚至奔溃,缺粮的军事危机随时可能变成政治危机,导致亡国。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是铁,饭是钢。这吃饭对人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在古代,行军打战,最要紧的也是这个粮草。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这可并不是一句空话。一场战争,粮草的供应往往能左右着战争的局势。打战怕缺粮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能看出来。
打战是重劳力劳动
我们都知道现代士兵的单兵装备是非常多的,而数量多就代表着重量大。通常单兵负重都达到百十斤往上,而在古代,士兵的武器辎重也是不少,并且在缺乏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行军打战基本都是靠两条腿来完成,这样的条件下,对体力的消耗是十分强大的。而体力消耗了自然是需要得到补充的,这时候就得吃饭。士兵只有吃饱了饭才有精神,才有动力,才不至于贻误战机。
另外,就是古代两军交战都是冷兵器,肢体冲撞。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哪边的士兵体力更好,哪边的胜率就会大一点。所以,这一旦粮草缺了,士兵吃不饱,在战场上就会陷入被动。
军心不稳
古代打战动不动就是几万几十万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出门在外,保家卫国。一般一场战争就得忍受着长时间的背井离乡的苦楚。而打战最重要的就是军心的稳定,如果人心不稳的话,这几十万人不同上令,军队自然就乱套了,等会没打战就输了。而稳定军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这粮草。所谓民以食为天,吃喝拉撒,这吃也是排在第一位。只有让士兵吃饱饭了,士兵才能安下心来打战。
总结
古代打战最要紧的就是粮草的供应,若粮草供应不上,士兵饿着肚子,等会战还没开始打,自己的军队就先乱了。又怎么可能会打赢战争呢。所以,这粮草的充足供应是打赢战争的第一步。自然,所有将领最怕的就是粮草短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是再厉害的将领,也带不动没有吃饱饭的军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是不是每个追星女孩都想去当艺人助理,离自己爱豆近一些。艺人助理好当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