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哪些电视剧一定要趁年轻看?
电视剧,这部,青春有哪些电视剧一定要趁年轻看?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琅琊榜 伪装者 欢乐颂 下一站幸福 少年派[呲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电影《少年的你》
讲真,在我心中,它是今年到此时为止,我印象最深刻也最喜欢的电影了。
并且,这也是一部,即使被剧透也仍值得去看的电影,因为它的细节和表现力真的太精彩了!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是一位性格内向,只想考好大学的绩优生。
而易烊千玺饰演的小北,是一个没有父母,13岁就混迹社会的小混混。
在距离高考还剩60天的最后冲刺时期,因为同班同学的跳楼事件,陈念被牵扯进了校园欺凌之中,也将小北带进了她的生活。
这是一个欺负被欺负的故事,这也是一个保护和被保护的故事。
易烊千玺的演技完全超出预期,让我惊讶不已。
而周冬雨在这部影片中的360度无死角花式哭戏,简直就是一本哭戏教科书。
但是,我真正佩服的还是导演曾国祥。
在这样一个讲述校园欺凌的冲突性故事中,你甚至很少能找到撕心裂肺的高潮点,他用最平淡的镜头语言,大量的无对白画面,点到为止的情绪刻画,让那份痛,沁入心扉。以至于电影结束很久,都还很难走出。
电影上映两天,有关于主演演技,以及校园欺凌这件事本身,别的公众号写过很多,我想大家也看过许多。
今天我想说一些不一样的。
表面上看来,大家或许觉得,这仅仅是一部讲述校园欺凌的电影,意图是为了告诫所有人“关注校园欺凌”
可藏在欺凌事件背后:
变坏的小北
自杀的胡小蝶
被殃及的陈念
在欺凌和恐惧中挣扎的魏莱
不欺负人就被欺负的小渺
旁观的学生
被开除的老师
“绝望”的警察
“消失“的家长
......
你会发现:
扒光陈念衣服的“凶手”,不只是那些欺凌者。
而那一个个孩子扒光的更不只是陈念的衣服,还有现今家庭、学校教育关系和法律保护的最后一层遮羞布。
这层遮羞布背后的,或许才是最该讨论和改变的东西。
故事的起因胡小蝶,是一个被欺凌的女孩。
她被欺负,所有人都知道,可或许是因为怕被牵连,或是害怕,没一个人帮她,心灰意冷的她,从学校楼上跳下。
而陈念,就因为在众人掏出手机围观之时,站到了胡小蝶这边,就成为了下一个被欺凌者。
曾经发生在胡小蝶身上的事,在她身上重演。
她孤独的站在班级正中,可所有人都远离她,无一人愿意帮她说话。
但她也和胡小蝶不一样,胡小蝶选择了忍耐和自杀,而她选择了相信大人。
她报警了,将所有事实都告诉了警察,她期盼着能为胡小蝶和自己都讨回一个公道。
可是,全校的学生明明都知道真相,可在高中这最后一个多月里,全都选择了逃避。警察在学校问询学生,无一同学愿意做证人,提供证据。
电影中学生的冷漠让人咋舌,可现实中,面对着校园暴力,极大多数的人就是那冷漠的甲乙丙。
中国论文网上有一篇《校园暴力旁观者的调查研究》中提到,旁观者对校园暴力的反应,呈现以下比例分布:
在旁边看的,占19.8%;
不记得了,占17.2%;
赶紧溜走,占16.8%;
吓呆了,不知所措,占9.2%;
上去制止施暴者,和在旁边呐喊加油的,分别占1.8%和1.6%。
在被打的那一刻不是绝望,在无人相助的那一刻,才是绝望。
校园欺凌者,在旁人的无视中,变得肆无忌惮。
而那些被害者,无法求助也无法反抗,整日置身于冷漠和排挤之中,被逼入绝境。
因为无人作证,证据不足,警方无法对那三名欺凌者提起诉讼,只能将事件送到教育局处理,而教育局选择的做法是:
开除陈念的班主任,将三名欺凌者停课,但为了她们的未来,保留她们高考的资格。
陈念明明做了一件对的事,可好像也没逃出欺凌,只是这种暴力,从之前的“热暴力”变成了后来的“冷暴力”。
班里的学生因为换了老师而怪罪于陈念,甚至欺凌者被停课,被她们的父母打,学生们都觉得是陈念的错。
而警察也万般无奈,他相信陈念,可他无能为力,他只能告诉陈念:“别再纠结于这件事了,这或许就是长大的代价”
犯罪者平安无事,只会激发更深的怨恨。
魏莱等三人,再次找上了陈念。
陈念边哭边跑边拨通警察的电话,可警察却因为工作错过了。躲在垃圾箱里的陈念心念俱灰,再接到了警察的回拨电话时,说出口的只剩一句“打错了电话”。
从那一刻开始,这个17岁的女孩,再也不相信大人了。
后来的后来,她被一群人围在一起暴打,被扒光衣服拍下裸照,被强制剪掉了头发,可自始至终,她没和母亲说过,也没再拨打过警察的电话。
她躲到了一个自己曾厌恶、远离的小混混家门口,哭着求他:“你能不能保护我?”
很戏剧化。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要相信大人”,要远离小北这样的小混混。
可在她最无助的时候,大人都消失了,只有那个被所有大人都定义为坏孩子的小混混小北,真的在拼尽全力的在保护她。
当警察最后问她:“为什么不报警”之时,陈念的眼神里充满着绝望。
她回了一句:“有用吗?有谁会来帮我?”
而这不就是现实吗?
“你为什么不报警呢?”
“你为什么不告诉老师?”
“你为什么不告诉家长?”
这就是被欺凌者永远都在被问的问题,可大人们好像永远不会去想:为什么那些孩子会对大人如此“失望”?
是否她们曾经求助了,可你根本不关心所以没察觉出异样?
是否她们求助了,可你说:没什么大不了,这只是同学间开的玩笑?
是否你还在质疑她们:为什么别人只针对你,你要反省?
是否明明对方做错了,法律也无法给他应有的惩罚?
从在过往现实的新闻中,校园欺凌事件结局总是类似:退学或者转校,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老师、学校、家长,也总会说上那句:“都是孩子,开玩笑罢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