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敏感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孩子,宝宝,敏感孩子敏感期家长应该怎么做?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比如说在与小朋友玩耍的过程区分玩具的归属权,你的,我的,他的。一开始宝宝还没有学会妥协,宝宝会认为所有的东西都是“我的”。所以宝宝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但是别人不可以玩“我的”,并开始出现争抢玩具或者打架和哭闹的行为。这就是宝宝直观行动思维和“自我意识觉醒”所产生的影响。
所以当宝宝出现上述这些现象的时候,家长不用大篇大论地给宝宝讲“你要学会分享,或者你应该让着小妹妹”这些大道理。本宝宝根本就听不明白好不好?家长要尽量将要表达的内容简单化,语句和指令越短,宝宝越能明白。
打个比方:当宝宝不愿意分享的时候,你可以对宝宝先给予,也就是先让宝宝满足。比如说宝宝有3颗糖,让宝宝分享出来1颗这样很困难对吧?当妈妈再给宝宝1颗糖,现在宝宝有4颗糖,宝宝就愿意分享出来一颗给爸爸。这种看似简单的游戏,不但能训练宝宝的数感提高宝宝对数字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宝宝与人分享的意愿。
再比如说:当宝宝动画片没有看完,不愿意洗澡也不愿意上床睡觉的时候,很多宝妈会说“再给你看20分钟,然后必须睡觉”,或者干脆强制性地把电视关掉。这是我们家长经常遇到的场景对吧?那么这样做到底对还是不对呢?从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遵守规则,看似是非常重要,但前提是孩子要清楚认识时间的概念才行。
对孩子来讲“20分钟的时间有多长”?宝宝并没有概念。再说一集动画片是多长时间,家长你知道吗?动画片看到一半,是什么后果家长体会过吗?结果是你让宝宝上床了,宝宝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孩子的大脑还停留在电视画面里面,宝宝只不过暂时性地屈服于家长的强意志,反而不利于宝宝“自我意识”的觉醒。这样教育宝宝的方式,宝宝独立意识、自信和安全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损害。
反而最简单的方式:是在宝宝看电视之前,家长先用手指指向钟表的时针或者分针方向,这样的指令既直观又非常有效。不但能让宝宝提前学习到钟表和时间的概念,还能让宝宝慢慢地学会自律(当然,这个自律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宝宝的思维方式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宝宝看到比宝宝听到更直观。所以当宝宝还要看电视不要睡觉时,往往家长会斥责宝宝不遵守约定,或者反反复复地给宝宝讲大道理。“宝宝要听话,宝宝要遵守时间观念,宝宝按时睡觉,不睡觉然后会怎么样”等等balabala一大堆,可是真的没有多大效果。
好了,关于宝宝“自我意识敏感期”今天就讲到这里哈。下次我们再聊,我是头条号“爸爸不讲理”,如果你对这个话题还有任何疑问,可在下方评论区给我提问或留言,抽空我再给大家回复。谢谢阅读,祝你带娃愉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梁体超对他的孩子们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将面对各种成人无法想象的困难环境。他宝贵的敏感期应在2-5岁之间。
我们的家长在喜悦之余可能从未真正想过这个婴儿的内心精神世界是多么的挣扎!
当2岁孩子不停的哭泣时,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泪水,其实是孩子在敏感期表现出来的内心挣扎。孩子这时需要充分的安慰、父母的拥抱和关爱的语句,需要一个稳定、让孩子感到心安的环境。
梁体超在写给次女梁思庄的信中温情地写道:“小宝贝庄庄:我想你得很,所以我把这得意之作裱成这玲珑小巧的精美手卷寄给你……”。
成人少一点指责,要完全克制我们的坏情绪,敏感期的孩子是根本来不及消化大人强压给他们的精神压力。这会导致孩子像饿过了头或者吃得太撑时那样放声大哭,感到消化不良。而这种来自父母的指责对孩子来说是在经历一场灭顶之灾,他们敏感的灵性被由此压抑了!
孩子在敏感期,成人要帮助孩子发展社交能力。孩子细腻、纯真、敏锐的情感天赋会在大自然的野外环境里得到释放,会在各种集体自由活动中,得到社交能力的发展。每当孩子告诉我们哪件事情让他们觉得不愉快时,我们要对孩子说:“没关系,不要紧,继续活动吧!” 我们绝不能否定孩子的感觉,对孩子的情绪视而不见。
家长要注意在敏感期内,要帮助孩子在情感上与家长产生共鸣。这样做不但能鼓舞孩子面对困难的情绪勇气,同时还能引导孩子自己排解紧张情绪,增强自信。
孩子在敏感期中,家长要有三不做:
不做一:尽一切可能不干扰和随意阻断孩子的各种行为和活动。
不做二:不对孩子的情绪做太多议论。不说打击、指责和伤害孩子的话。
不做三:不偷懒,每日主动陪伴孩子到户外的环境里观察周围的事物,自由地体验生活。
在敏感期中的孩子有一种强烈的自尊感。通常情况下,由于成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长期随意轻率的指责、抱怨、叫骂等一切坏脾气,使儿童在敏感期内受到伤害和压抑,导致孩子开始认为自己是平庸的心里构建,在面对各种困境、问题、学习和交往时习惯性的选择放弃,避免指责。这是我们成人要认真思考学习的。这对孩子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是有害的。
1928年梁体超在《致梁思顺》里,给女儿写的信是这样写的:
“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要着急,因为本勉强进大学。你们兄妹各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梁公为父之大爱,我们要多多体会其深意。
3岁以前的孩子似乎还是在无意识的生长,但他们的敏感期一直存在。3岁之后的孩子被赋予了神秘的能力,开启了属于人类的生命意识,通过有意识的观察周围环境开始形成记忆,一个趋于完整的有存在意识的生命体再次被升华了。
儿童进入3岁,大脑潜意识的开关被准时激活,不以任何外界因素为诱导和干涉,造物主赋予儿童极强的吸收和学习能力,是孩子探寻生命世界的发启之时,是孩子认识自然,发现一生兴趣的重要时机,家长要积极观察把握,并细心呵护长期培养。
梁启超曾在《人要生活在趣味之中》说,他以为: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在对社会有用的基础上,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兴趣非常重要。
谢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