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我养的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大黄鱼,白点,内脏我养的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养的大黄鱼内脏出现白色结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内脏白点病
基本症状
早期病鱼体表一般完好无损,仅游动缓慢,摄食欲下降,体质较弱者不久便死亡,体表外观正常,但有时剖开内脏后会闻到一阵臭味,应该是脏器坏死所致,此时脾脏色泽变暗,上面布满白色针状小点,大小在1mm左右,而肾脏、肝脏等脏器早期未见白点,鳃丝正常。
随后,部分鱼体表出现溃疡病灶,鳍条或下颚出血、发红等,解剖观察,病鱼内脏有明显病变,肝脏颜色变浅,呈黄色或者白色,易碎(少量肝脏上面也有白点结节,小于1mm),脾脏、肾脏上布满大量近似球形的白色结节,大小不一,小的1mm左右,大的2-3mm左右,鳃丝溃烂,肠道有腹水(见图1、2)。取白色结节显微镜检,可见很多椭圆形的棕褐色包被物,为细菌菌落外包的纤维组织、上皮细胞增生形成(见图3)。
图1 大黄鱼中苗内脏白点病,体表正常,脾脏、肾脏均有大量白色结节,大小不等,形似圆形
图2 大黄鱼小苗内脏白点病,病鱼体表溃疡,肝脏失血变白,布满白色结节,脾脏肿大,有白色结节。
图3 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肾脏白色结节在显微镜下的形态
对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确定尚不统一,仍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
给养殖户朋友在选苗和放苗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尽量选择优质的野生大黄鱼苗,受种质退化的影响,非野生大黄鱼苗种在生长速度和抗病力方面会产生退化;
2、选苗期间观察苗种的游泳活力、摄食情况、体长,尾柄长度以及苗场的配套设施等,综合选择优质的苗种;
3、注意放苗温度,苗场温度和海区温度尽量保持一致,放苗不要过早,水温最好在15℃以上放苗;
4、适当减少放苗密度,加深网箱,养殖过程中尽量用9统框、16统框进行养殖,保证充足的溶氧,减轻病害的影响;
5、小苗期间减少鲜杂料,尤其是“大船料”的投喂,避免小苗中毒症的发生,可选择优质大黄鱼料。
该病具有隐蔽性,因体表前期完好无损伤,即使有少量损耗养殖户多半也不留意,等到开始出现大量死亡时内脏器官(脾脏、肾脏为主)已经严重受损,从而给治疗带来难度,因此养殖户在日常管理中应多留意鱼体活动及摄食,尤其是在该病流行的季节,发现异常应及时送检。日常管理到位,注重鲜料质量,并添黄芪免疫多糖-乐活素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发病时可选用五黄粉-鱼赋康和杨树花提取物-欣达安拌料投喂,连续3-5天,如果是水温较低,常规的抗生素剂量难以有效解决时,可联合其他药剂共同使用(杜仲提取物-仲能)或适量增加药物剂量、延长给药时间等,但应注意药物的拮抗性。水温较低的情况下,一般药物作用效果均不理想,但养殖户治病心切,往往想要在两三天内见到明显效果,因此随意加大剂量或使用多种抗生素就不足为奇。
据统计显示,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菌株的耐药性。前两年能治疗内脏白点病的药物,依照先前的浓度现在使用基本无效,有的药物浓度即使增加数倍但效果依旧不理想,菌株耐药性越来越强,这种恶性结果务必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二、渔药的滥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目前渔药滥用依旧严重,使用国家规定外的抗生素已经习以为常,有的养殖户甚至私下购买人用抗生素来用于大黄鱼病害的治疗,着实令人震惊,其危害性不言而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黄鱼内脏结节症,又称内脏白点病,是一种对大黄鱼养殖存在严重危害的细菌性疾病.2014年1月,浙江某养殖场出现此病症,并有少量鱼类死亡.本文就此案例对该患病鱼病症、诊断手段、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为此病的深入研究以及完善养殖技术提供参考. 一、主要病症 鱼苗和成鱼都患病,养殖水温18℃,一般病鱼体表无明显病症,区别于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不会引起明显充血和烂鳍.解剖后可见脾、肾出现直径0.5~1.0毫米的白色结节,肝脏变白或者淡黄色,不吃饲料.
养殖大黄鱼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1-3两(50-150g)大黄鱼中苗,以及年初投放的春苗(体长4cm左右),一旦暴发损失较大。该病流行于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温为12-20℃,在两个时间段内易发生:
其一是秋末到12月左右,此阶段危害不大,发病的区域范围较小,药物控制容易,
其二是春节后到5月底,此阶段属高发期,危害大,发病区域范围大,药物控制相对不易。
一般认为该病原在年初水温较低时已经感染病鱼,但未造成明显死亡,随着水温的升高开始暴发,死亡量逐渐增大,在水温16-19℃(3-5月份)时死亡最为严重,当水温超过23℃时一般很少看见内脏白点病。据今年的观察发现,3-4月份该病主要危害大黄鱼中苗,除宁德外,罗源、连江、霞浦、福鼎甚至浙江一带均是如此,5月份后对中苗的危害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但年初投放的春苗(包括一些育苗场)此时开始暴发该病,损失较大,主要集中在宁德、福鼎、浙江象山等地。
对于大黄鱼内脏白点病的病原菌的确定尚不统一,仍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养殖大黄鱼很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危害1-3两(50-150g)大黄鱼中苗,以及年初投放的春苗(体长4cm左右),一旦暴发损失较大。该病流行于秋末至第二年的春末,流行水温为12-20℃,在两个时间段内易发生:
其一是秋末到12月左右,此阶段危害不大,发病的区域范围较小,药物控制容易,
其二是春节后到5月底,此阶段属高发期,危害大,发病区域范围大,药物控制相对不易。
一般认为该病原在年初水温较低时已经感染病鱼,但未造成明显死亡,随着水温的升高开始暴发,死亡量逐渐增大,在水温16-19℃(3-5月份)时死亡最为严重,当水温超过23℃时一般很少看见内脏白点病。据今年的观察发现,3-4月份该病主要危害大黄鱼中苗,除宁德外,罗源、连江、霞浦、福鼎甚至浙江一带均是如此,5月份后对中苗的危害逐渐降低直至消失,但年初投放的春苗(包括一些育苗场)此时开始暴发该病,损失较大,主要集中在宁德、福鼎、浙江象山等地。
上一篇:在《新世界》中,你觉得天桥小耳朵是不是要火?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