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期,刘备、孙权,武力割据分裂国家,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
刘备,东汉,孙权三国时期,刘备、孙权,武力割据分裂国家,为什么没有人说他们?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怎么会没人说,他们的死对手曹操就说的最多吗,所谓成王败寇谁最后统一了天下谁都会美化自己说自己是正义之师其他的人都是反叛逆贼,只不过史书上比较赞美孙刘,贬低曹操所以会给大众一种感觉孙刘是比较正义的以弱抵御强大的曹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军队)便是草头王!趁乱打劫者,皆巨匪,强盗也!(而且这些匪盗还念过几本书,有点儿文化,懂得如何拢络人才以丰其羽翼,实乃可恨!至于美其名曰匡扶天下,不过是为寻个奶头儿,借故多喝几口罢了。足见其心可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么说的话,文天祥郑成功“逆历史大势负隅顽抗”又该当何罪?
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简单套用现代理论。
对三国人物来说,他们在一个特殊时代为自己的信念努力,并绽放独特光彩,这就是他们价值所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 分久必合,三国时期正值东汉末年 历经四百余年的大汉王朝已陷入瑶瑶欲坠 诸侯割据的混乱状态。刘备贵为大汉皇叔且非常爱戴百姓 治理有方 百姓安居乐业,孙权父兄三代治理江东 百姓生活富裕 安居乐业故无人说他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三国哪来的司马氏借助曹魏统一全国,这些人都是无形为统一做贡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件问题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讨论,在此只评说历史记载中对此为什么没有提出质疑。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先本是蜀人,并且在川中担任过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务。蜀汉降晋之后又担任了包括长广太守在内的一系列职务,《三国志》便是陈寿在吴国降晋十余年后编撰完成的。
因此从个人角度讲,陈寿既是晋臣,又是蜀民。倾向性肯定是有的,所以陈寿在《三国志》中将刘备称呼为先主,所以蜀国不能骂。西晋尊魏国为正统,陈寿在西晋为官,因此魏国也不能骂。唯一能骂的就是吴国了,但是骂了东吴就等于连系他两家一块骂了,因此干脆不提这茬。其次,陈寿写《三国志》并非完全的个人行为,西晋朝廷也一直盯着。还是那句话,西晋尊曹魏为正统,因此《三国志》也就不可能出现质疑曹魏统治资格的记录。既然不能质疑曹魏,其他两家自然也就不能说了。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太平,谁家说了算都一样,东汉的统治其实从李珏、郭汜反长安开始就已经名存实亡。唯一不服的也就是东汉的遗老遗少和那些自命忠贞的清流们了。至于后世关于三国的文献绝大部分都取材自《三国志》,辅以裴松之注引《三国志》、《后汉书》、《九州春秋》等,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关于当时人们是否质疑三国各方分裂国家的问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汉末军阀割据,三足鼎立是一种趋势,也符合各个阶级的利益,这是大家都认同的一种结果,所以没有会说。
东汉末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深受巨大的赋税和繁重徭役的折磨,又加上黄巾起义,底层的农民阶级已经有推翻汉朝统治,希望改朝换代的想法。三国时期即便是三个政权之间也发生战争,但是相比于东汉末年,在政治、经济上都有了改善,所以农民阶级不会反对刘备、孙权的割据。
到了三国时期,相比于东汉末年的数十个军阀割据分裂已经有重新回归统一趋势,是地主阶级通过武力竞争的结果,胜者王,败者寇,地主阶级也不会有什么好说的。三国本来就是地主统治阶级权力更替的结果,汉朝已经无力掌管天下,孙、刘、曹三分天下是统治阶级争取权力的一种方式,是内部的君权重新分配的一个过程,最后形成了三家归晋的结果,是历史的趋势,是所有人认同的结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