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女排》?
中国女排,女排,精神如何评价电影《中国女排》?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由巩俐主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得这个背影好熟悉,看得我都有点恍惚了。真像!巩俐!并不经常活跃于社交媒体的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用一个感叹号再加一个“大拇指”激动地转发了一微博。
郎平转发的这条微博,正来自于电影《中国女排》。
距离2020年大年初一上映还有整整三个月,影片于昨晚发布了“上场”版预告,由巩俐饰演的中国女排第一人郎平正式亮相。
短短56秒,寥寥镜头,郎平常年伤病造成的高低肩,微微含胸的惯性姿态,巩俐全都已经传神复现;台词很少,但听“袁伟民”讲完一句,“我18岁把你招进国家队,对你训练这么苦,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今天”,“郎平”已经准备好,要上场了。
9月28日,在中国女排提前夺得世界杯冠军当天,由陈可辛执导,许月珍、张一白监制的电影《中国女排》发布了特别版视频,同样是56秒。
视频神奇再现了1981年中国女排夺下首冠的激情瞬间。
拼尽全力地扣杀、奋不顾身地扑救、血肉之躯筑成网前的铜墙铁壁。
颇具年代感的蓬松烫发,经典的白色队服,让人瞬间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连比赛时女排对战的走位都1:1还原,画面逼真,难分真假。
视频中,还不到21岁的郎平惊鸿一瞥,怒吼、跳跃,神形兼备,昨日重现。
昨晚,影片的第一支预告片以郎平惊艳世界排坛的标志性扣杀揭开序幕。
夜晚的漳州体育训练馆灯如白昼,将人一秒拉回80年代,女排队员们队服被汗水浸透,手掌上扎满木屑,膝盖摔得血肉模糊,“袁伟民”教练说,“下意识怎么来的?训练来的。不是一般的训练,是千百万次、上亿次,不断重复的训练。”
从1981年首夺世界杯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激战巴西,从金牌运动员到金牌教练,郎平的一个个背影,串联起一条振奋几代国民的冠军之路。
镜头最后,主教练郎平走过了长长的上场通道,刚毅而沉着地面对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最强大对手,东道主巴西队。
中国女排不好拍
无论是之前的意外路透,还是昨晚的正式发布,无论是普通球迷还是郎平本人,都对巩俐的表演给出了高度评价。
为了演好郎平,为了做到“连背影都会演戏”,巩俐提前数月前往女排训练基地和比赛现场,贴身观摩。
几个月前,比赛现场,当郎平在教练席排兵布阵,巩俐就在场侧专注观察,还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不时记录,认真得就像一位备考学生。
几个月后,拍摄现场,“郎平”一身红色运动服,戴着眼镜,坐在板凳上,一脸严肃地与队员们谈话,其中一名队员掩面哭泣,巩俐手持铅笔,冷峻中又透着坚毅的眼神望向队员。
参加拍摄的女排队长朱婷忍不住赞叹说:
“巩俐的眼神很像郎导,太像了,不愧是优秀演员,那种动作,包括手指动作都很像,当我第一次去参加拍摄时,一见面就很震惊,我感觉郎导就在眼前。”
其实,为了进入角色,53岁的巩俐每天训练排球,她曾说:
一拿到剧本,排球就不能离手了,我要和排球过日子。”
尽管有了巩俐,也有了目前已经公布的吴刚(饰演袁伟民)和黄渤(饰演陈忠实),还有朱婷、惠若琪、袁心玥、张常宁、龚翔宇等女排队员的本色出演,哪怕刚刚拍过《李娜》对体育电影已经颇有心得,导演陈可辛仍然说自己压力很大:
吴刚饰演袁伟民
《中国女排》是自己拍过的最难的一部电影,也是最开心的一部电影。”
中国女排
毕竟,近半个世纪来,女排精神振奋着、激励着、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中国女排”四个字价值万金;
毕竟,要用两个小时讲好几代中国女排的奋斗历程,勾连起跨越三十多年的热血记忆,并不容易。
毕竟,陈可辛对自己和团队还有更高的要求,他说,这一次除了要展现几代女排队伍在赛场上的风采,更希望能够将姑娘们背后的努力和种种细节展示给观众。
我觉得电影中国女排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电影。大家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女排》是歌颂为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努力而奋斗的一群人,所代表的“拼搏精神”的一部励志电影。
主演:巩俐 导演:陈可辛 编剧:张冀
2020年上映,改名《夺冠》
这部电影应该分为前后两部分。
第一部分:
从1981年到1984年由袁伟民担任女排教练,夺得三连冠。1985年、1986年中国女排又实现了二连冠。中国女排成了世界排球史上,第一个获得排球五连冠的队伍。完美的诠释了“女排精神”。而这种精神,鼓舞了我们一代人。
记得当时在电影院。看新闻纪录片儿的时候。全场同时起立欢呼鼓掌。那一时刻。令所有人热血沸腾。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已经成为我们80年代的一种精神符号。
第二部分:
在这部电影里,郎平有一句台词:“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不知道会赢,也竭尽全力。”这是对女排“五连冠”后时代的“女排精神”新注解。
在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在所难免。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竭尽全力,努力克服,绝不服输。
如今这种“女排精神”仍然仍鼓励着我们。
一个国家需要这种精神。
一个民族需要这种精神。
一个人更需要这种精神。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使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会越走越快,会越走越远。
印度人已经把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的真实事件,拍成了电影《摔跤吧,爸爸》,造成了轰动。我们更应把中国女排自己的真实故事搬上银幕。
我们在此由衷的感谢这部电影!感谢这部电影的香港导演陈可辛!
通过这部电影,不仅在银幕展现了中国女排这支队伍“历经风吹雨打,仍不屈不挠”的风采。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女排这种“拼搏精神”给我们带来的划时代的意义。
让我们记住中国女排。
让我们记住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
上一篇:疫情复工大潮在即,必须得开健康证才能回去?你们都怎么办健康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