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谚语“修树趁早,教子趁小”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孩子,教子,树木谚语“修树趁早,教子趁小”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谚语“修树趁早,教子趁小”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是否有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谚语,修树趁早,教子趁小,说的很有道理,试问,一颗小树如果不修枝打杈,任其肆意生长是很难长成参天大树的。人也是一样,如果从小不加以教导,无节制的娇宠、溺爱,不辨是非,难明事里,是很容易走入歧途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句谚语,是千百年来人们人生经验的总结,是非常合理的。
众所周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小树驼背弯曲,须及时扶正,绑木以直,使之正立,向上而生,方可成有用之材。设若任其向旁斜出,久之茎干强硬,那就很难拉直了,即使强硬正立,势必折损,为时已晚。
人之初,性本善,少儿洁而白纸,任你涂画,从小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人生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假设人从婴幼时代起,耳闻恶声,眼视恶色,动做恶行,等到他长大后,所有的坏行恶习都已养成,这个时候你再去纠正,还可能来得及吗?当然不能!
所以“修树趁早,教子趁小”告诉我们一个很朴素的道理:教育孩子要趁早,莫等到他们的不良行为养成了习惯再去纠正就很难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
谚语“修树趁早,教子趁小”非常直白的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一刻都不能耽搁放松,启学从小,育人蒙心。这肯定是对的有道理的。
常言说的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木只有在它成材之前,只有不断地去修剪多余的枝杈,日后才能长成挺拔的参天大树。而人的成长过程就更是如此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起始阶段,也就是说这一阶段是对事物观念初步形成的最基本的也是重要时期,是幼儿基础道德行为初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都将对幼儿日后的健康成长和身心发育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俗话说“从小偷针,长大偷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习惯成自然”,这些说的就都是这个道理。所以,作为幼儿教育就要抓紧抓好,特别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教育要抓实抓牢。幼儿的特点就是单纯,无杂念,是一张洁白的纸,所以,在根据孩子的特点抓好一般性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个别教育,既有开导,又有训练,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为幼儿一生的良好道德行为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唯有如此,方能育人成材。
毛主席说过“你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修树趁早,教子趁小”,言简意赅,确意味深长。用人人皆知的客观事实,树木的枝条要及早修剪,来引申寓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语言上下里巴人,而意义上却阳春白雪,这样的语句才是最符合大众口味、最容易流传的。
正所谓:
火从小时救,树从小时修。杂草铲除要趁早,孩子教育要从小。
火灾小的时候还好救,森林大火烧个几天几夜也无可奈何。杂草也是一样,你不赶紧除杂草,转天多得你都除不完。所以育人也是一样,小时候基本可以算是空白,他听到的看到的,都会影响到以后的成长。孟母三迁的故事不用我多说,不单单说明了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也说明了要从小给予孩子正确的认识观,以扶正其道德、学习的发展取向。
这个道理虽然不尽然,但是基本上是得到众人认同的。毕竟出淤泥而不染的只有荷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居多。从小就在一个父母天天吵架、打麻将的家庭成长,孩子天赋再高,也很难陶冶情操。书香门第的环境下,即使天资愚钝,耳濡目染之下,也多少会有所悟。那个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恐怕许多人都历历在目吧。
所以“教子趁小”,也不仅仅说明教育要从小抓起,也引申说明了孩子从小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人出生就是一张白纸,写啥就很难再涂抹,尤其是一开始写的东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谚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总结出的富有哲理的语言。“修树趁早,教子趁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修剪树的时候,一定要趁早剪去它的斜枝歪骨,留其正身。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如此,一定要在他小的时候教育他做人生活的一些道理,是其养成一个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将来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上一篇:我买开发商的房子九年没有交付,尾款我没交给开发商,交的钱给退吗?该怎么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