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历朝,你喜欢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刘邦,皇帝,始皇中国古代历朝,你喜欢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为什么认为他是一代明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刘邦把人看做人世间最宝贵的,与人相处胸襟开阔,不拘小节。驭人之术更是炉火纯青,用人时放得开手,整人时下得了手。
《资治通鉴》里讲,刘邦性格豪爽大度,和任何人都相处得很好,包括看门人和低层士兵,一见面就成为老朋友。因为在刘邦眼中,所有人都是财富和资源,唯恐其少,不厌其多。刘邦的大度,不耍小聪明,性格豪爽,从很多事情里都能看出来。比如他做亭长时,押送服劳役的犯人到骊山去,一路上开小差的人很多。于是刘邦把捆绑犯人的绳子全解开,说:你们逃命去吧。老子也走。什么亭长、什么王法、什么犯人感恩等等问题他都不理会,一件事想干就干了。心里没有什么小算盘。
刘邦用人放得开手,已经到了不拘一格的地步。 请看他的手下各色人都有,真可谓英雄不问出生地。你看:张良是贵族,陈平是游士,萧何是县吏,韩信是平民,樊哙是狗屠,周勃是吹鼓手,娄敬是车夫,彭越是强盗。这些人刘邦一视同仁,各尽所长。
刘邦整人也下得去手。他杀了很多功勋卓著的人,如韩信、彭越、卢绾等,还差一点杀了樊哙。下面就樊哙的例子谈谈,我们看看刘邦在政治需要面前做决定处理人是从来不顾情面,从不会犹豫不决。樊哙是什么人?刘邦在沛县时最好的朋友。他追随刘邦转战南北,战功赫赫。初入咸阳,正是这个樊哙力劝刘邦秋毫无犯,还军霸上,树立了刘邦的威望。他还是吕后的妹夫,同刘邦连襟。可见这个樊哙是刘邦至亲至爱的人,但当他听信谗言说樊哙有不臣之心要谋反时,没有核实情况就让陈平诛杀樊哙,陈平没有执行命令,恰逢刘邦受了重伤,此事才不了了之。人虽然没有杀,但充分可以看出刘邦的毫无情面,该出手时豪不手软。
3、刘邦能自律,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公元前206年,刘邦自武关入秦,进入咸阳。在他面前出现了“官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使刘邦这个流氓混混知道了什么是奇珍异宝、如花似玉、金碧辉煌,这一切自然使他心神恍惚。但听了张良的逆耳忠言后,他毅然退出秦宫,还军霸上。并且对秦人犒劳军队的牛羊酒食也没有接受,树立了秋毫无犯的形象。
4、刘邦斗智不斗勇,他重视智谋的运用,常常集众人之智。
《韩非子•八经》里有八题,韩非子在“主道”一题里讲:“下君尽己之能,中君尽人之力,上君尽人之智。”意思是说才能最低的君王事事亲力亲为,中等才能的君王可以用他人之力做事,上等才能的君王经常集众人智慧解决问题。
刘邦就是一个智者。一次,他和群臣谈论得到天下的原因,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应军需,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天下最优秀的人才为我所用,所以我得到了天下。刘邦用了三个大才,换句话说,他也是尽了三人之智,所以我们说刘邦是上君,是大智者。
刘邦是智者,在他一生很多事例当中都可以体现出来。一次,项羽对刘邦说:天下是因为我们两个争雄,才不得安宁,不如我们两个单挑,不连累其他人,谁赢了,天下就是谁的。只见刘邦一脸痞笑,说:刘某斗智不斗勇。我们知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讲战略战术是对的,拒绝单挑也不是胆怯。反而项羽却尽显“匹夫之勇”,把战争当成争强好胜的打架,这分明就是孩子气。难怪司马迁批评项羽“奋其私智”(靠个人英勇),“欲以力争”(只靠暴力)。
5、刘邦以实用为目的,承认自己无知,虚心采纳各种建议,知错后立即改正。
下面谈四件事来看看刘邦在平凡事中的不平凡:
第一件:刘邦对治国安邦的各种礼仪一窍不通,不知礼仪为何物。儒生名士郦食其去拜访他,他居然大大咧咧叉开两腿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孩为其洗脚。郦食其看到如此场景严肃地说:足下既然想诛灭无道暴秦,就不应该对我无礼。刘邦连忙起身,整整衣冠,说:对不起。然后请郦食其上座。
第二件: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讲了很多道理。只见刘邦挥挥手,说:好了,好了,不用讲了,就让他做一个将军吧。萧何说:你让他做将军也留不住他。刘邦说:那就让他做个大将军,你让他进来吧。萧何说:你这个人向来简慢无礼,如今要拜大将军,怎么像使唤小孩一样。刘邦听后马上承认错误,答应选择良辰吉日斋戒,设坛具礼。
第三件:公元前200年,刘邦对形势和军情做出错误判断,他不听娄敬的极力劝阻,结果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幸亏陈平密计才脱离危险。刘邦班师回到广武,立即释放关押的娄敬,向他赔礼道歉,承认错误,并封娄敬两千户,升关内侯。
第四件:刘邦杀了彭越,屠三族,在洛阳城外处决弃市,并扬言有胆敢收尸者,杀无赦。这时梁国大夫栾布回到洛阳,汇报完出使过程后,扑倒在地,祭拜彭越,并大哭了一场。刘邦勃然大怒,下令将栾布扔进油锅。栾布一面从容向油锅走去,一面回过头来说:“愿一言而死。”刘邦说:你讲吧。栾布就说:当年,皇上困于彭城,败于荥阳,项羽之所以不能西进穷追,就是因为彭越大王据守在大梁,与汉联盟。那时,彭王只要稍微把头一歪,你就没有今天了。垓下之战,没有彭王,项羽也不会败。如今天下已定,彭王不该受封享福吗?现在只是因为一次彭王有病没有听从你的调遣,你就说他谋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你屠三族,这岂不让天下功臣人人自危。既然彭王都被你杀了,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看来我自己主动跳到油锅里吧。刘邦一听,肃然起敬,下令立即释放栾布,并拜他为都蔚。
通过以上四件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项羽不知人,更不自知,一生不肯认错。兵败垓下,也要说天要灭他。简直就是死不认错。刘邦就不同,不仅知人,而且自知。不管他犯了判断错误和战略错误,他都能承认并积极改正。
今天我们细数刘邦的人生智慧,也是肤浅地泛泛而谈。囿于篇幅和认知水平两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可能把这位千古一帝的智慧做详尽地阐述。但大道从简,我们在这里能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基本讲述了刘邦人生智慧的精髓,一个是我们为刘邦的人品正名。
众所周知,英才有智慧,以文才为名。雄才有胆力,以武略为名。英才为宰相,雄才为将帅。刘邦之所以从草根流民到至高统治者,一举打破出身和世袭的传统,靠的就是他不仅兼备了英才和雄才,还具备了伟大的人品。
自从《厚黑学》出现,刘邦就成了人品不好的代名词。刘邦的人品一直不被看好,最多夸他一句拯救黎民于水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甚至发出了“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感叹。
谈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对刘邦的评价提出质疑。其实在这里我们需要冷静下来,不人云亦云,只要做一下简单的推理,最后就能发现司马迁对刘邦的评价还是客观准确的,他称刘邦为“大圣”,话句话说,刘邦就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开创了伟大的事业,所以他必须有伟大的人格,人格伟大,人的品行肯定值得赞誉。如果不认同这个观点,就会违犯帝王之道,就会错误地推断出:伟大的事业是一个人品不端的人造就的。
上一篇:有一部分网友说,影视领域的创作者要加V很难,是真的吗?有啥办法可以通过优质回答?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