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秀才,举人,科举‘‘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秀才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但,还没有任何收入,还是啃老一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科举制度之下有三场重要的考试,就是乡试、会试和殿试。至于秀才,则是指通过了乡试之前的童子试的读书人。
成为秀才,才有在学校进一步学习并参加乡试成为举人的资格。举人有机会前去京城参加会试,至于殿试则是皇帝钦点的。举人通过会试就被称为贡士,参加殿试的则是进入前三甲的进士。一甲进士的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则是探花。
可以看出,秀才虽然进入了“士”这一尊贵的阶层,但秀才是“士”这一阶层的底层。秀才可以见官不跪,但一般来说,只有特别优秀的人才会获得国家补贴。总的来说,秀才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利益是很少的。
古代读书是一件极其耗费钱财的事。身为秀才想要让自身学识更近一步需要耗费的财力物力是巨大的。当时,如果秀才想要考取举人,首先他需要找到一个好老师。
可以教秀才考举人的老师和当初还没有考取秀才时的老师水平肯定不一样,如果说秀才一个县可以有几名的话,那么举人几个县里可能才会出一个。古代的教学教师资源是极度缺乏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给老师的学费肯定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并且秀才不是一直待在一个地方的,还需要出去游学,而游学也需要一笔钱。秀才也只能靠在村里收一些学生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但是他的收入肯定不能支持他的开销,所以说秀才是“穷秀才”。
秀才也不是在什么朝代都是很穷的。在明朝时期,有法律明确的规定,一旦读书人考取了秀才,他每年都可以得到十八两银子的补贴。在明朝的时候十八两银子的购买力是很足的,完全可以确保他一年的开销,让秀才能够衣食无忧,专心诵读。所以说穷秀才这个称呼也不是说秀才是绝对的穷,在某些时候也是秀才自嘲的话。
首先来说一句大家在古装剧中耳熟能详的话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反之而来,还有这样一句话: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穷书生、酸秀才?这么说显然是不对的,首先来说,对于古代人读书是一条很好的门路,在古代考上了秀才,差不多就在十里八乡算得上是有学问的人了,能够出席一些地方性的文化活动。
此外还有一些特权,比如说免除差徭,再有就是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要知道这些对于封建社会的普通人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秀才虽然没有国家俸禄,但是精神层次和社会地位是稍高于平民的,这一点也是当时读书人沾沾自喜的一大原因。所以今天我们说秀才,在很多人看来像并不是什么有学问的人,但其实在古代秀才还是不错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现代社会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和说法:金本科,银硕士,破铜烂铁是博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科举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以及要写作的八股文,实际上与生产生活严重脱离。可以说学这些东西,除了科举,在生活中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如果沉迷其中只知道这些东西,而不知道基本的生活技能,就很可能没有收入来源,导致生活困顿,那就是穷秀才。如果这些人在与普通人的交往中还是知乎者也,那就是酸秀才了。
八股取士严重扼杀人才,从唐宋与明清的对比就能看出来。唐宋的文章大家,杰出人物,往往在科举上也有不错的成绩,典型的代表是唐宋八大家。说明那时的科举选拔方式是合理的。而明清的文章大家,实际上往往在科举上多没有什么好的成就。比较能干的人物,如左宗棠,连个进士也没有中过。
这个问题近代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基本就是认为明清的科举选拔方式并不合理,埋没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靠,你这理解力我也是着急,我作为一个中专毕业生迫不及待的要给你上一课:请你记住,不管在任何朝代,秀才或者说知识分子都受人尊重,甚至你是文盲也没人看不起。别人看不起你的是你的穷和酸!!!
上一篇:亚洲球王孙兴慜已经被穆里尼奥激活,武磊想要被激活,是不是还缺少一个好的教练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