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秀才,举人,科举‘‘穷秀才’’‘‘酸秀才’’,放在现在也是本科水平了,怎么在古代就那么被“鄙视”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秀才的录取率是很低的。
古代读书人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的,占百分之八十。
比如洪秀全,考了十多年,仍然考不上秀才。
秀才有很多特权:免除徭役、见知县时不用下跪、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
但秀才考上以后,也需要不断参加测试。
比如岁考,两年举办一次,成绩分六等;一、二等赏为“科举生员”,可参加“科考”,科考一、二等可取得乡试的资格;岁考三等无升降,岁考第六等则黜革。
所以如果考试成绩很差,还有被免除秀才头衔的危险。
这样来看,按照录取率来说,秀才比考大学难多了。
而且考上大学以后,不会随便被开除吧,但秀才会被罢免。
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秀才的文化水平,就比今天大学要高。
萨沙记得张学良说过他读东北讲武堂的事情,说他轻松考取了班上第二。
但这不是说他的成绩多好,或者是张作霖的儿子,而是班上大部分是军人出身,很多人识字都不多。
道理也是相同。
萨沙老妈有个同事,他老爸是正儿八经走过长征的老红军。
然而,建国后他就在老家一个县城,担任看守所干部,干了一辈子还是副所长,级别不高
而他的战友们很多是将军了。
为啥?
就是因为他不识字,文化程度太差了,无法做复杂工作,只能看守犯人。
道理也是一样。
那个年代,八路军新四军里面,只要读过几年私塾,能够读信、写信的,都叫做知识分子。只要作战勇敢,没有很早牺牲,建国后基本都是比较高的干部,退休是最惨也能混到副师级。
然而,这种也是很少了。百分之七十五的年轻士兵不识字,剩下识字的大部分也就是认识几百个字,能够写个便条,看懂报纸大标题而已,就今天标准还是半文盲。
道理相同,古代也是如此。绝大部分农民不识字,所以一个县城读书人其实很少,而且通常水平比较低下(私塾老师很多自己都不是秀才)。
所以,虽然录取率低,但实际上不代表秀才的文化程度有多高,同今天大学生是无法相比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喜欢中庸、喜欢历史的履和斋主。我从四个方面回答。其一,何为秀才?其二,古代秀才的真实水平;其三,古代秀才是否被“鄙视”?其四,为什么有“鄙视”之说?
(一)秀才,即才之秀者,知识丰富的人。
秀才始于汉代,是举荐人才的科目之一。隋唐之后,推行科举制度,设秀才科。唐朝初年,秀才一度做为“最高科第”。
唐朝秀才科几度兴废、变迁,后来也演变为读书人的通称。宋代沿用唐末制度,各府向朝廷举荐人才参加礼部会试,想得到举荐就要参加初试,参加考试的学生通称秀才。
明清之际,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各地学生会参加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异者方为“秀才”。接下来才可以考举人。
(二)若论“穷秀才”和“酸秀才”,想必是说的明清之际的秀才。只有明清秀才处于科举的最低端。
古代读书人就少,秀才少之又少。秀才的通过率远远低于今天高考的本科通过率。因此,将秀才的水平与普通本科“划等号”有一定合理性。
(三)秀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秀才虽然不象举人可以直接谋取功名、领取俸禄,但是秀才可以教学、做师爷、文书等文案工作。
由于举人属于“凤毛麟角”,秀才就成了普通民众和官方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在社会地位上,百姓自然尊敬秀才,即使县衙也要尊敬秀才,秀才进县衙可以不跪,换言之,县老爷也要给一分面子。此外,还有免徭役、不得随意用刑等特权。
有了以上的解释,我们大概知道秀才的真实状况了。
(四)为什么人们常说“穷秀才”“酸秀才”呢?为什么总以为秀才受“鄙视”呢?
明清小说兴起,口头文化迎合底层群众,借嘲笑秀才,以得到贫困落寞的暂时解脱和排遣。
清末、民国的文化反思,砸烂孔家店成为主流思想,科举制度废除,秀才进一步被矮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未秀才与当今社会学历对比。郭沫若自传(学生时代)有一段写到:秀才考试有考官严格的丶也有考官收人家银子的,浦菘龄54岁才考上秀才丶因为家境贫寒拿不出银子给考官丶年年考不上,而地主和商人的孩子们都能考上因为人家有银子。〈秀才就是现在的高小毕生〉郭沫若是金榜秀才,秀才文化不是很高丶农村会写字的能会算盘的都说我们村里有个秀才。
秀才上面还贡生呢丶千万不懂不要瞎猜,一个三本学历也能考上公务员并非是学历问题而是家爹的能力与门子硬。中国历朝历代都以(门子硬)都很大关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起秀才先要说一下科举制度。科举始于隋朝,想要当官就要考,也算公平公正,以前当官都是选拔制,难免有徇私舞弊现象。可以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
明代以前科举录取人数很少,一科也就录取几十人。到了明朝洪武三年实行扩招,这下子热闹了都想当官,纷纷以读书为业。考上秀才的就多了去了,考完秀才再考上举人才有当官的可能,这下就难了,大部分都停留在秀才名份上了。当上了秀才从此摆脱了平民的身份,可以穿长衫不用短打扮了,算个知识分子,朝廷规定免除一个人的徭役,见到县官不用下跪,给点可伶的工资,相当于现在的低保吧,够自己吃喝养不起老婆孩子,更别提买房子了,呵呵,这部分人感觉已经是知识份子不愿从事其它赚钱的行当,张口闭口之乎者也,老百姓有时候也听不懂,所以当时的人们都跟他们叫穷秀才酸秀才。
上一篇:亚洲球王孙兴慜已经被穆里尼奥激活,武磊想要被激活,是不是还缺少一个好的教练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