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桃花源记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而桃花源外的世界,每天都在上演着人世间最丑恶的事。
村人云先世为避秦乱而来此地,五、六百年间与世隔绝,连如今是何朝代都不知道。他们的衣着妆容,仍是秦朝古风
古风可爱,反映的是对当世厌恶。不知世事翻覆,不理朝代更替,安宁自在地生活在一片乐土,是陶渊明如今的理想。
这种理想,与其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倒不如说是壮志难酬之下的看透世事,超然物外。
早岁的陶渊明,受儒家思想薰陶,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理想。他在诗里说:“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又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他有着蹈扬四海、搏击风云的豪情,但是,他的出身、他的品格、性情志趣,却又令他壮志难酬。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朝廷重臣,执掌荆、江等八州军事,论功不在王导、谢安之下。但他出身寒门,没有王、谢世族的待遇,到陶渊明父亲一代,虽有点小官职,但已是家道衰落。陶渊明少时,家境贫寒,成年后,生活仍然艰困。他在《归去来兮辞》序里说:“余家贫,耕植不足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人的出身,实在对人的成长有很大影响。
偏偏陶渊明虽有政治抱负,却无政治野心,且天性淡泊,与世不竞,品格高洁自守,这导致了他仕途并不顺利。他曾做过一些祭酒、参军类的小官前后十余年,未受重用,官场生活令他感到厌倦,有时也会发出“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的感叹。他在建威将军刘敬宣幕中当参军的时候,与刘裕为同僚,其后刘裕灭晋当了皇帝,陶渊明却退隐山林。
他没有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却成为了伟大的诗人。也许,作为诗人的陶渊明,给后世留下的精神遗产比开疆辟土、改朝换代更加宝贵。
陶渊明最后一次为官,是出任彭泽令。任职的原因,他说:“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尽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陶渊明嗜酒,当彭泽令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用公田种秫酿酒,这可说是很搞笑了。也说明其时的陶渊明早已无心为官,即使当官,也只是维持生计的途径罢了。十多年来,他已经厌倦了官场。
对于寄迹于官场的前半生,陶渊明很悔恨。他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郡官派督邮见他,县官叫他穿着整齐前往迎接,他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辞官归隐,一去二十多年,再也没有回到官场。
朱熹说:“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渊明也有一股气:清高之气。这股气与俗气格格不入,他宁愿穷,也不向世俗低头。
那一年,他四十一岁,决心寻找自己的乌托邦。
他对现实不满,但一方面无力改变现实,另一方面又不愿意改变自己来迎合现实,他只能选择离俗归隐。
桃花源虽然是虚构的故事,然而,在汉末至晋宋间,由于战乱,百姓流离失所,为逃避战火和徭役,百姓往往以宗族为群体,逃匿山林,寻找出路。
例如西汉末年,南阳大族樊氏千余家就曾避地山林,修筑营垒,防御兵灾,发展农业,自给自足。这种自发建立的、相对封闭的族群,相当于一个小型的、自治的社会,里面有一套规章制度,用于管理这个组织。
这种组织,称为“坞壁”。
坞壁的宗族观念很强,以有威望的长者作为领导,遵守儒家思想,建立各种社会组织和乡约,如教育、惩戒、生产、婚嫁等,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行。由于宗族观念,坞壁内的百姓和睦相处,不分彼此,努力发展生产,共同抵御敌人,所以生活相对比较安定。
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地区兵戈四起,战火蔓延,百姓生命岌岌可危,纷纷逃匿,建立坞壁。据《晋纪》载:“永嘉大乱,中夏残荒,堡壁大帅,数不盈册,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由此可见,其时中原地区坞壁数量非常多。
作为东晋人的陶渊明,对坞壁自然有所了解。《桃花源记》里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与这种民间自治组织非常相似,我们也许能够推测,他在创作《桃花源记》的时候,借助了坞壁作为原型。
两晋佛教和老、庄玄学大盛,从陶渊明大量描写自然的诗中物我两忘的境界,可以看出他或多或少地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而这篇《桃花源记》,更有着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痕迹。
《老子》第八十章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桃花源记》写道:“鸡犬相闻......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来此绝境,不复焉,遂与外人间隔。”二者描述何其相似。
在陶渊明眼中,理想的社会,应该如小国寡民般治理。人民安居乐业,减少欲望,避免争斗,生活安宁,家庭和睦,社会风气回归淳朴,国与国之间老死不相往来,也就没有战争了,人民也就不会流离失所,“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舟车和甲兵都用不上了。
在曹魏时代,何晏与王弼以老、庄自然为体,儒学名教为用,发展出的新的思想体系,实为老、庄玄学在魏晋的滥觞。其后以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抛弃这了个思想体系中的名教部分,彻底地践行着老、庄的思想。过江后,佛教思想大盛,并与老、庄玄学合流,玄风益盛,士大夫以清谈为风尚,社会风气变得虚浮,以致到了“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的荒唐地步。
蔡元培认为,清谈家之思想实在是糅杂了老、庄、佛诸家之糟粕而非精华,“于是其余之所观念,自等也,厌世也,有命而无可为也,遂集合而为苟生之惟我论。”成为绝对的利己主义。
陶渊明虽受老、庄思想影响,但影响并不甚深,也没有随波逐流沉迷于虚浮的清谈,他仍是个清醒的人。《桃花源记》的创作,不仅是对现实的逃避,对理想生活的幻想,故事中表达的治世理念,也是陶渊明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从这一点来说,他的思想境界与那些身居高位的清谈家相比显然高出不止一个层次。
幻想有时候是对现实的逃避,有时候是对现实的反映,它使人们反思现实,从而珍惜和改造现实。
《桃花源记》为世人创造了一个幻想中的美好世界,一千五百多年来,它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它已经不仅属于陶渊明,也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中的桃花源。因为有这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才能不断踏破荆棘,拨开迷雾,走进那个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界,发现道路尽头的洞口那一束希望的光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