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陶渊明,桃花源,桃花源记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记》?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陶渊明是个猛志逸四海式的东晋诗人,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决心选择归田之路。
陶渊明的田园诗冲破了当时笼罩文坛的″玄言诗″(谈玄说理的诗),替五言诗开辟了新的境界,是中国田园诗的″基石",在诗歌发展史上有独特地位。
《桃花园记》是陶渊明去世前五年的五十七岁创作完成。诗中充满生活气息与丑恶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虽有父子而无君臣,没有王税,没有战乱,人们愉快的劳动着,宁静幸福的生活着……
这幅图景透露了劳动人民朴素愿望的消息,又是经过提炼的"诗化″了的理想。当然这只是一种美好的睱想,但却体现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否定。
我们可以看出陶渊明的骨头是硬的,在安贫还是求富的交战中,他忍受了长期的穷困,道胜无戚颜,宁愿饿死也不应召。
陶渊明在当时,其实是独善其身的士大夫对污浊社会的抗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人们在欣赏优美文字之余,更多的是欣赏那种世外桃源的生活状态。
所以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总是有人提及,永远不被忘记。就在于他描述了一个社会现象。
这种社会现象,就是无为而治,大家都很和谐,没有阶级矛盾,人们自食其乐,相互安好,人与自然也很和谐。
人们欣赏向往的就是这种纯天然的生活状态,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要与自然界处好关系。
人们对自然界的破坏和过度利用,势必造成一种不平衡,造成自然环境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就受到威胁。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是人类永远要遵守的法则。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我们人类之间,人类与自然只有和谐共处,适当利用。才是美好社会,才是世外桃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的经典文学,犹如一面镜子,你读它,你一定能从中读出自己的修为境界。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真真正正的自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头条邀请:
这一篇晋代散文,是作者原来写的〈桃花源诗〉前的短序。因此全文充满了诗意,读起来有诗韵的感觉,渗溢出逸世的田园芬芳,展开的是万人向往的平和境界和画卷,飞翔的是暮春宁静山村,远处鸡鸣犬吠的交响曲。陶渊明,在历任祭酒,两度参军和彭泽县令之后,四十一岁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九江了。这是一篇清新脱俗,略带神秘色彩,而又完全写实的记事。托漁夫之口转述,让读者知道,世上竟然存在这样的乐土。它既非瑶台,也不是伊甸園,是逃避乱世,远离暴政的去处。桃花源给人的印象是如此的真切,并使人向往,以致后人对桃源位在那里追寻不断,尽管九江太守派去的人迷了路,南阳的刘子骥寻找未果而病终。甚至到了南宋时期,抗元名士谢枋得,还在为桃花源被发现而担心:“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漁郎来问津。”这都怪发现桃花源的那位漁翁多嘴,回来途中不但“处处誌之”,还向太守报。桃源人在款待他之后,送行时还叮嘱他:“此中人语言,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他还是没守信用,洩了密。
最好玩的是当代有文人说,陶渊明是乌托邦主义。这真是太冤枉了,人家只不过是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到了家乡,觉得家乡景色太美,证明丢棄县令的做法,“今是而昨非”罷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末尾写道:“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无怀氏、葛天氏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其治下民风淳朴,人民甘其食,乐其俗,安居乐业,这是陶渊明的自况,也是他理想中的社会,正如他笔下的桃花源一样。
这位伟大的诗人,早年也曾胸怀“猛志”,并不甘于隐逸,但又不肯与浊世同流合污,在当了八十多天彭泽令后,终于辞职归隐,追求他理想中的生活。桃花源就是他幻想出来的理想世界。
这个桃花源,入口前是一片绝美的桃花林,“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景物似异于俗世,入口是一个狭窄的小山洞,仅能容一人通过。
在陶渊明的心中,理想的世界,应该就是如此一个仙境般而又隐僻之地,自成世界,与俗世隔绝。
就如他的高洁品格,远离污浊的世界一样。他希望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他的世界,甚至不容许任何一个世人进入,怕玷污了理想中的净土。
所以,哪怕渔夫走的时候留下标记,太守派人大肆寻找,连作为“高尚士”的南阳刘子骥来寻,也无法再寻到。
既然无力气改变浊世,又不肯与污秽为伍,那么就给自己的留下最后一方净土。
这一方和平安宁的净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道路交错,鸡犬相闻,男妇老幼的生活怡然自乐。没有战争,没有动乱,没有饥荒,没有难民,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