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演义》中,刘备初识关张,二人为什么就死心塌地跟着刘备?
刘备,关羽,汉室《三国演义》中,刘备初识关张,二人为什么就死心塌地跟着刘备?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说,自己所不想干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在孔子看来,为政就要实践仁,要忠诚和勤谨,说出了中国人做人的最高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刘备以仁德换来下属对他的敬仰和信赖。他心怀天下,仁义德厚,自强不息,要求自己尽力做到言行一致,从一而终,身先士卒,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他身边的人,特别是让关羽和张飞感觉到强有力的信赖感。
在关羽和张飞的心中,论武,他善于骑马和射箭,经验老道;论真性情,他是高情商人,善良、真诚、忠厚,人缘非常好,浑身上下都散发着人格的魅力。善于使用人才、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能指出手下人的缺点,令其改过;论意志,他屡战屡败,但都不被失败打倒,屡仆屡起,越来越坚强,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坚定不移向前走;论气度,他带着关羽和张飞“三顾茅庐”,从此共唱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诸葛亮的老师即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的司马徽看来,刘备看似贫庸,无什么才学,乃织席贩履之人,但刘备天生就有一种作为领袖的气质,善于用人,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气度。能让有本事的人心悦诚服,甘心情愿服从他的调遣,受他的驱使,为他去拼命。特别是身边关羽和张飞,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可谓盖世英雄,对他都忠心耿耿,言听计从。诸葛亮可以托付于他,能够为他出奇谋划良策,施展调度和使用将领之才,可以共创千秋伟业。
在诸葛亮的眼里,如《出师表》所表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在普通人看来,他身高七尺五寸,合今公制1.73米,个头只是中上,但他手臂很长,垂下来可以摸到自己的膝盖,耳朵很大,自己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这副相貌,被当时的人认为是贵人之像,前途非凡。他平时少言寡语,待人和善,喜怒不形于色,很有城府。他以“铲除奸佞,恢复汉室”为己任,以“仁义”安身立命,即使面对荆州和西川这样的战略要地也不为所动,“仁义”成了这位刘皇叔招揽四海人才的名片。
曹操说他“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袁绍说他,“刘玄德弘雅有信义”。关羽的“汉寿亭侯,不要寿亭侯”足可以说明关羽“人在曹营心在汉”。关羽虽然是蜀将,但是“汉寿亭侯”这个爵位却是曹操给的。建安五年关羽被曹操俘获,这年曹操与袁绍发生白马之围战役,次战中关羽望见颜良的麾盖,策马冲锋,斩杀颜良于万军之中,枭首而归,袁军将领无人能挡,白马之围被解。过后曹操上表封关羽为“汉寿亭侯”,汉献帝也答应了,所以关羽有了汉寿亭侯的称号。
“汉寿亭侯”,也是亭侯的一种,这本没什么说的。但是关二爷这个爵位的争议点在于,明明是“汉寿~亭侯”,却被强行解释出了“汉~寿亭侯”的含义。亭侯是级别、汉寿是食邑之地,与汉王朝的“汉”无关。正是因为这个汉寿亭侯来自于汉献帝,属于正统王朝的封爵,相较于后来刘备给张飞、马超等人封的列侯要“尊贵”得多。因此,关羽一直以汉寿亭侯自居。
刘备的一生留下了不少“仁德”的故事,其中最经典的就是他折服刺客的故事。刘备做平原相,平原豪强刘平派刺客去刺杀刘备,刘备不知,以诚挚的待客之礼款待刺客。刺客不忍心杀这么仁厚的人,临别坦然向刘备说明真相,请他严加提防。刘备就是这样的受人敬爱。
“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相信,施恩于人、德义相交的,是我们的知己;肝胆相照、心心相印的,是我们的知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就给我们讲述了些一段千古佳话: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初识,就结为异性兄弟。之后,关张二人一生都追随刘备,为啥?
1、刘,关,张虽不是旷世奇才,但他们也都有些志向。又适逢东汉末年,天下动乱,群雄逐鹿,他们都比较敏锐,比较一致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都在伺机而动,志趣相投。所以,很容易就聚到了一起。
2、这一个头磕到地下,又是焚香又是发毒誓。古人尤重诚信,一旦立誓则必定尽力践诺。刘备为大哥,他俩当然至死相随。
3、刘备是汉室宗亲,讨逆捉贼,匡扶汉室,人家师出有名,大旗一举,自然归附者甚众。关张想成就自己,那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4、刘备虽然文不出众,武不超群,但工于心计,很会笼络人心,以心换心,得以有大批有识之士归到旗下。买卖越做越大,俩兄弟还能去哪儿呢?
5、从后来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哥仨是真有感情,彼此信任,谁也没有办法把他们分开。这一点确实值得后人学习!
所谓:
桃园三结义,
辗转竖义旗。
一生永相随,
得以三足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对汉末的时局看法相近,天下大乱都有逐鹿中原,干一番大事的雄心。刘备有想法,及从重扶汉室为切入点,关张都是集体依赖型的勇士,跟着大哥有吃有喝,不再杀猪粜米,岂不乐矣。
后来越干事越大,想法越来越多,本事越来强,集团能人武将齐聚,增加了凝集力,有了蜀国而传为三国演义千古佳话,多半也有罗贯中先生的好恶塑造,或叫做原于事实,但高于事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