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吗?有灵感乍现随心偶成的美诗词分享吗?
诗词,两句,灵感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吗?有灵感乍现随心偶成的美诗词分享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些美妙的东西就在电石火花之间,不是老太太缸里的酸菜,也不是醉鬼欢喜的陈酿,我们要用心去捕捉,但是也要有获得它的智慧。正如佛家有顿悟和渐悟之说,艺术也是分精雕细琢和浑然天成之分的,精雕细琢虽然美,但没有浑然天成的妙。世界给了每个人等同的机会,因为美是不区别对待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这句话我是不赞成的,写作完全靠灵感,如果没有灵感,你就是想十年而想不出来。比如清代诗人袁牧写的《所见》,他看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所表现的情景即兴写出这首诗。下面看一下他写的这首诗。
《所见》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另外,当代伟人毛泽东在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毛泽东步其韵奉和,写出《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所以说,好的诗词并不须考虑多久,是靠天赋、靠灵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里面有一个认知误区。
随便找一个古代秀才,随口吟出诗赋不成问题,一天写上一百多首就像喝水一样容易。尤其是社交场合,古代文人必须要现场赋诗,不仅要LIVE,而且经常要求命题、次韵、甚至还要求体裁,碰到七律或浣溪沙还好一些,若是排律或莺啼序估计就得吐血,然而令人叹服的是,所有人都是一气呵成。
白居易很牛逼,但在诗话中曾记载一件事,有一个宋朝人亲眼看过白居易的诗稿,上面全是涂抹修改的痕迹。他自己也曾在《诗解》中说过“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
古人创作诗词,随心偶成不是本事,一气呵成也不是本事,一挥而就更不是本事,因为人人都做得到。别说古人,给小可一天晚上时间,写百首绝句不成问题,若是再加上一个白天,百首七律也不在话下。
但这没有用的!
根本拿不上台面的!
在古代会被人笑话死!这是真的,我到了宋朝和人说我一天能写一百首七律,他们会像看傻逼一样看我!但是如果我说我两年写一首七绝,他们都会高看我一眼!
换句话说,一天写一百首不叫本事,但是两年写一首才叫本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是本事,“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是本事。
因为这是创作者应有的态度,严谨、苛刻,认真、偏执。
随时随地灵感乍现随心偶成就写成了好诗,古往今来除了李白东坡以外,还有谁?
我是堪比李白?还是并肩东坡?
你是不逊于李白?还是不低于东坡?
只要不是他们两人,所谓的灵感都是需要年复一年的积累,杜甫那首天下第一快诗,用了将近三十年的积累。而“老去诗篇浑漫与”更是用了一生时间。小可在诗话中见过许多口占妙诗,比如杜牧,然而百分之九十的口占之诗都不是该诗人的代表作。
而更多比例的却是灵感来的时候,只有一句!甚至是半句!这教人如何是好?莫不成要像李贺一样多有好句少有好诗么?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对句也是别人继上去的,李清照的残句也有五六个。
这是第一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第二个问题,在小可这里答案是否定的,小可没有,我写的那种垃圾不配为诗,连打油都算不上,充其量是押了古韵合了平仄的句子罢了。
两句三年得不堪,随心偶作助清谈。
恨无锦瑟江郎梦,瘦了梅花鬓上簪。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江南春早
早春二月雨霏霏,
江南草色绿浅微。
虽无鲜花可观赏,
已有莺啼紫燕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有灵感难写诗,
写诗须要有功底。
倘若读书破万卷,
何愁笔下无文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认为,好的诗词必须“两句三年得”是对的。这句话的表达的意思是:想要写出一首好的诗词,必须要有长期的诗词文化、修养沉淀和积累这个过程,一段好的词句要有精雕细琢的过程。同时,有了这样的过程,才加大了灵光乍现、出口成章的可能性,这是前因后果,“肚子里有东西才能倒出来”。那么,怎么完成这个积累的过程:
第一,对诗词的词句、韵律、平仄、对仗等基本规则,要熟烂于心;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