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弦切切如私语(超详细的《琵琶行》解读注释,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分析)
琵琶,诗人,形象小弦切切如私语(超详细的《琵琶行》解读注释,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分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顶真还可以起到引出与强调的作用。比如,全国高考看江苏,江苏高考看南通,这就是通过由大到小的层层铺垫与衬托,突出了江苏以及南通高考的难度之大。
学会顶真可以使表达的逻辑更为严谨和周密,也可以使抒情写景时更加的灵动和清新,并且使句子环环相扣,读起来流畅而具有节奏美。
通感
通感就是转换感觉,即在描写对象时,通过语言表现,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等不同感觉相互交错,将原本用于某种感觉的语言转移到形容另外一种感觉上。
它巧妙地借助了人的联想能力,比如人们看到一片芳菲的景象便会,想到春暖花开(温暖的感觉),想到蝴蝶飞舞,(视觉)想到溪水潺潺,鸟鸣嘤咛(听觉),从而沉浸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意境中,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机。
在通感中,味道是有声音的,声音是有颜色的,颜色是有温度的,温度是有重量的。这让表达更加地形象与生动。
比如文中,“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琵琶声时而像黄莺的歌声在花下婉转流动,时而像泉水在冰层下艰难流动,(听觉调动视觉)时而像水流遇冷渐渐失去流动性开始凝结(听觉调动触觉),声音开始中断,让人心里生出愁思、幽怨和暗恨,(听觉调动感觉)又突然像是银瓶撞破,水浆溅洒;像是军队厮杀,刀枪齐鸣。(以声类声中也会唤起以声类形,即听觉调动视觉)
通感是在现实之外,通过想象对客观物体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它对于意境的营造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不过,虽然它不像比喻那样,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对应关系,但是两种感觉之间也要有相似之处。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里就是用听觉来写嗅觉。通过高楼和渺茫写出了歌声的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神秘美,由此来表现花香的淡雅悠远,沁人心脾。不仅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而且使意境更富有朦胧美和诗意美。
通感还需要注意一点,即先要自己在脑海中构造出情境,先沉浸在那个氛围中,只有让自己的感官变得活跃,能够被触动,这才能够触动别人。
学会通感可以使文字更富有想象的张力与诗意美,更能让读者沉浸在我们的文字所构建出的意境中。
人们常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那么修辞就是为文章增光添彩的最好的一个途径。正确而灵活地使用修辞,文字便会在我们的笔下倾斜出一片花开,只是读着,便仿佛有暗香袭来,月华盈袖,让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
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2、以情动人: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幽愁暗恨”的根源,更是充满了人物因昔盛今衰而产生的种种哀伤。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全诗使用的典故很少,语言精练明畅。诗人逝世不久,唐宣宗李忱写诗吊念他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本诗在白居易生前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传诵极广。
3、画面精彩:
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绝妙的“有声画”,画面非常精彩。
⑴ 以景物烘托感情氛围。如秋江夜别“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这种萧瑟的秋景对离情别绪是有力的烘托。“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四句描写了环境的恶劣,有力地烘托了“天涯沦落”之情。
⑵ 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出画面,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画面传神地描绘了琵琶女娇羞的神情和犹豫迟疑的复杂心理。再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这里描绘琵琶女曲终时的动作、神态,不仅使人感到她的教养、经历不俗,而且自然地表现她由弹奏到自叙身世的内心活动。另外“满座重闻皆掩泣”之后的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泪湿青衫”。画面的基调落在一个“泣”字上。当然对曲调理解最深的,动情最浓的,以至“泪湿青衫”的,还是诗人自己。“泣”的内涵显然是丰富的、深沉的。
4、叙事抒情水乳交融:
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抒情方式倾诉悲怀;精当的说明和议论的巧妙穿插,“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凡此种种,都使这首诗满含着抒情气息,做到了叙事与抒情的密切融合,增强了作品的感情色彩和艺术魅力。
5、形象类比,抒情言志:
《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6、结构谨严:
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完整、和谐的诗篇。
艺术手法
情节曲折
在“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时候,便“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这样,既能使人感慨不已,又能使人产生意深境远的感觉。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富于戏剧性的遭遇得到突出表现,她的琵琶绝技也得到了细致的描绘;而作者的心情和感慨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上一篇: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的《琵琶行》高在哪里?毛主席一语中的,令人叹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