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千里共婵娟表达什么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情感?)
千里,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什么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情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预览:
1、千里共婵娟表达什么感情?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情感?3、千里共婵娟表达的含义一、千里共婵娟表达什么感情?
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自己对家人亲人或者爱人的思念,就是祝福自己和他们虽然远隔千里的话,还是共同的享受着一轮明月的这个好日子呀。婵娟:美女。此处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月色美好。
“共婵娟”指一起欣赏月亮月色多美好。
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情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以及美好祝愿之情。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
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
(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
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
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三、千里共婵娟表达的含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苏轼所作的《水调歌头》,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
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扩展资料: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解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
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
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
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八年(1093)哲宗亲政。
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一。
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千里共婵娟表达了什么的相关信息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