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金华离婚律师(江浙“两头婚”现象:是“两家亲”还是“两头昏”)
两头,父母,家庭金华离婚律师(江浙“两头婚”现象:是“两家亲”还是“两头昏”)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江浙“两头婚”现象:是“两家亲”还是“两头昏”
以夫妻“两头婚”孩子“两头姓”化解“独女户”传宗接代、老人赡养等困境,越来越被接受,也带来一些新问题
“不嫁不娶”“两家拼拼”,小夫妻成家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同时他们一般会生育两个小孩,并且一家一个姓……这种被称为“两头婚”的婚姻形式,在江浙以及中西部零星几个城市流行,并悄然改变中国传承千百年的家庭社会关系。
据专家分析,这种婚姻方式与地区经济发展和此前的人口生育政策相关,特别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希望姓氏延续的需求。同时,二孩政策为“两头婚”流行提供了现实契机。
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差异巨大,社会各界对“两头婚”现象也争论不休,有人说这是“两家亲”,有人却说这是“两头昏”。
那么,新形式婚姻会不会影响夫妻间感情?与父母居住,年轻夫妻是否会缺少独立自觉与责任担当?一家一个姓,孩子对家庭身份的认同、兄弟姐妹的情感如何保证?“两头婚”需要“两个娃”,女人是否没有了生娃自主权?对此,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与“两头婚”的践行者以及专家交谈,以期展示真实的“两头婚”。
“我是家中独女,我不想嫁出去”
杭州西郊的民丰村,距离杭州未来科技城以及淘宝城5公里。随着城市发展,这里面临着“从村到城”的剧烈转变。
晓晓和老公都是民丰村村民,“从我公婆家到我自己家,只要5分钟路程。”晓晓说,2010年她和老公结婚后,育有两个女儿,大的10岁,小的7岁。按照婚前约定,大女儿跟晓晓姓,二女儿跟她老公姓。
“生两个孩子,各自随父母姓”是“两头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俩谈恋爱时,我就问过他,同不同意实行‘两头婚’,他回去和父母商量几天后,就同意了。”晓晓说,“我是家中独女,我不想嫁出去,也不喜欢找上门女婿,‘两头婚’方式挺好,形式比较中和。”
在晓晓看来,“两头婚”最重要的是事前协商。双方的沟通和父辈的开明是关键——只要双方事先商量好,婚后父母不过多干预夫妻生活和子女教育,男女双方对孩子的冠名权契约式遵守,“两头婚”也可以很融洽。
2011年,双独二孩政策的放开,为“两头婚”提供了政策契机。
晓晓的高中同学小琪,也是本村人,她和老公也实行“两头婚”。在2011年办喜事时,小琪老公曾准备一些彩礼,但小琪家拒绝了。男方不提彩礼,女方不办嫁妆。“两头婚”改变了过去“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旧观念,女儿仍是原生家庭的顶梁柱和门户。因为“两头婚”在当地是流行的做法,两家沟通成本很低,几乎是“水到渠成”。
“在民丰村,村民采用夫妻‘两头婚’、孩子‘两头姓’的双系婚育制度来调节‘独女户’家庭出现的传宗接代、老年人赡养、财产继承等诸多困境,这已成为当地非常普遍的选择。”浙江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赵春兰说。民丰村是赵春兰的田野观察点,她调研发现这里的“80后”已婚人群中,“两头婚”的比例超过七成。
赵春兰追访了20多对“两头婚”家庭,她总结了“两头婚”的几个特征:一是夫妻俩生两个小孩,并事先商量好,一家一个姓;二是男方没有聘礼,女方也不出嫁妆;三是女性户口不迁出,继续担当原生家庭男性化的社会角色(比如祭祖等);四是成家后,夫妻俩(包括小孩)轮流到男方或女方家各住一段时间。
“选择‘两头婚’的家庭大都条件相当,甚至女方条件优于男方,双方父母也比较认可‘两头婚’的理念。”赵春兰说,大多数“两头婚”是本地两个家庭的结合,男方理解女方家庭传宗接代的需求。对于女性来说,“两头婚”既可孝顺公婆,也可照顾父母,这是男女双方及家长共同做出的选择。
而“两头婚”,也让晓晓、小琪有了与传统“嫁娶婚”不一样的际遇。例如传统上,由各家男丁承担参与的社区活动,也可以由女儿或女婿参加。比如,喝龙灯酒,“嫁”出去的女儿也可以回来参加;女婿也可以跟儿子一样划龙舟,在“两头婚”中,女儿承担儿子一样的角色,既继承父母遗产,也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两头婚’让传统和现代实现了和解。”赵春兰认为,民丰村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得当地村民思维较为开放,更能接受新事物。同时,他们的思维又比较传统,有着比较浓重的传宗接代观念。“‘两头婚’体现出‘人是活的’这一特征,这些家庭主动对传统文化系统进行调整,在依循地方规制的同时,又对传统规制进行创新。”
赵春兰发现,目前除了江浙地区,云南、贵州、甘肃等地也零星出现了“两头婚”例子。
不仅仅是地域的跨度,“两头婚”时间的跨度也比外界想象得更长。赵春兰说,费孝通先生早年在《江村经济》,写到当地新的婚姻形式时,用的词是“两头挂花幡”;1988年,张乐天老师在浙北陈家场做调查时,也提到过这种婚姻形式,只不过当时没有流行“两头婚”的社会基础。
“与父母一起住,意味着陪伴”
男不言娶,女不叫嫁。
结婚以后,晓晓和老公轮流到双方父母家居住,并且以小家庭“举家搬迁”方式居住,而非一边带一个娃、两边分开住。“有时在婆婆家住几天,有时在我妈妈家住几天,关系也很轻松。”晓晓坦言,“就算我们另外买了婚房,我也不想出去住,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
“我是独生女,我爸妈也希望我未来能够多陪伴他们,给他们养老。”小琪说,网上很多评论,说和父母住是“啃老”“不独立”的表现。“我非常不认可,独立并不意味着要和父母分开居住,我和我老公经济独立,同时在生活、育儿等方面,父母都尊重我们的想法,几乎不会插手。一块住更意味着相互陪伴,父母也觉得家里热闹是好事。”
受访的多个“两头婚”家庭表示,他们很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尤其是有孩子以后,父辈的帮忙照料也能帮助他们减轻工作生活中的诸多负担。而且两边换着住,也给双方父母带来生活的乐趣和精神的慰藉。
“其实,‘两头婚’更强调‘合’,而不是‘分’。一般说来,都是夫妻双方共同承担长辈的养老问题。同时,对于下一代子女的教育问题,两家也会共同出力,年轻人的生活压力也会小很多。”赵春兰说。
家住杭州的王倩(化名)和丈夫也是“两头婚”。“我们家的相处方式,倒没有统一叫爷爷奶奶,但我知道不少家庭是这么做的,或者倒过来叫,就是跟女方姓的孩子,叫女方父母为爷爷奶奶,叫男方父母为外公外婆。”王倩说,现在孩子还小,财产问题以及孩子跟上一辈的关系处理问题都没有显现出来,“但我想,现在大家都想通了,肯定会一碗水端平。”
“‘两头婚’是年轻夫妇们的新选择,但与原生家庭有着较大的黏性。”浙江省婚姻家庭协会会长谢需提出了她的担忧,“‘两头婚’中,小夫妻如果遇到矛盾了,就各住各家,一味依靠父母来解决矛盾,没有让小孩经历家庭的初建、成长、矛盾、波折的过程,这不利于下一代认知家庭观念,也不利于婚姻稳定。”
上一篇:金刚菩提子(金刚菩提子几瓣的好,金刚菩提子应该怎么挑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