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霍小玉传(唐传奇《霍小玉传》的负心主题与至情文化意蕴)
卢氏,他的,她的霍小玉传(唐传奇《霍小玉传》的负心主题与至情文化意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后世论戏剧,不得不研究唐传奇,唐传奇的故事结构和叙事方式,几乎为后世小说、戏剧规定了基本的方向。后世戏剧不论怎么演,小说不论怎么编,其精神意蕴和艺术意境,几乎并不能超出唐传奇太远。如果说唐传奇是后世戏剧的故事母体,相信并不会引起太大的争议。
唐传奇太美了,就像一朵开在夹缝中的奇葩,在唐诗的辉煌反衬下,几乎难以进入一般人的视野。
中学教材几乎没有唐传奇的踪迹,即便是课外读物,也极少提到唐传奇。因为唐传奇不仅美,也难,其主题和文化意蕴,往往并不在表面文字叙述层面。比如唐传奇中流传相对广泛的《霍小玉传》,从来都被认为是负心小说的代表,然而如果仅用流行的理论去理解一切古代小说、戏剧作品,其得道的文化价值将大打折扣。为让青年朋友了解唐传奇,我们不妨一起来说一说《霍小玉传》。
唐传奇负心题材不少,张生、李益首当其冲。一个是《莺莺传》的男主,一个是《霍小玉传》的男主。前者已经被王实甫洗白,后者则基本保持了一千多年的负心男本色。
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唐传奇一切负心汉,都不能简单做人品低下、道德败坏论。比如李益,他的“负约”,是客观情势所催逼,而非主观感情上的 “负心”。而霍小玉的八年 “短愿”,也断然不是某些人所说的接受妥协,软弱。这八年,恰是她 “至情” 追求的体现。以有限之期,去装盛无限之真爱,不以白首为限制,超越了一般对婚姻的理解。当然,也是以一种近乎妥协的姿态,去对不公平的社会做最大化的抗争。不承认自身局限性的牺牲,是蠢笨的;而在自己的限度之内,最大化地彰显至情,不仅并不懦弱,而且理应得道最高的礼赞。
霍小玉的悲剧,是唐代门第观念与婚姻制度带来的。以门第为前提的婚恋观,具有功利性与落后性。李益和霍小玉,至少让我们看到了打破铁屋的希望。
一、为李益说几句公道话在爱情面对压力时,历史上的男子一般选择有三:一是牺牲;二是逃避;三是负心。牺牲者甚至不顾生死,无惧鬼狐,这类人常常被盛赞。而负心者当然遗臭万年。而逃避者,常常被并入负心一列,实在是略为冤枉。
《霍小玉传》李益的“负心汉”身份,千百年来,似乎颠扑不破。然而,属实有被冤枉的成分。 李益的负心汉定论,不是出于别人,而是出自霍小玉。霍小玉说“君是丈夫,负心若此”。对此,李益未作辩护和解释。于是后世认定,此人负心无疑。而如果略读过文本就会知道,那不过是霍小玉 “爱之深而恨之切” 的愤激之词。热恋中的男女吵嘴说出来的气话,是当不得真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霍小玉说李益负心,可以随便说;但旁人说这话,就必须拿出理由。
何谓负心?《辞海》释 “负” 第六条说是“背弃;违背”。就是违背初心,移情别恋,可以叫负心,背负了自己的初心。比如《诗经·卫风·氓》中的男主人公那样,最后居然动手打自己曾经的恋人,这就是负心,变了心。而反观李益,他的心中,自始至终只有霍小玉一人。李益的错,错在扛不住压力,做了爱的逃兵。
为什么说李益对霍小玉的爱是真,而非假呢?我们看他的爱的誓言:“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我们看看他没有有撒谎,且看他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 “不胜感叹”、 “引臂替枕”,可见,这话是发自肺腑的。至于为何有这个结论,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些测谎方面的知识。一个人说真话,一定会有相应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比如唏嘘不已,面部肌肉紧张甚至痉挛等等。当然,少数演技派除外。作者为李益安排后续表情和微动作,其实就是要表明,他的誓言非假。
李益选官之后,霍小玉觉得自己身份卑微,配不上对方,于是提出八年之约。意思是,我只要你好好爱我八年,八年之后,我给你自由。如果李益果真负心,这个时候就该顺水推舟,答应霍小玉。可是李益没有这么做,他说: “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与卿偕老,犹恐未惬素志,岂敢辄有二三。固请不疑,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当却到华州寻使奉迎,相见非远。”
这段话是很真诚的,他安慰霍小玉,叫她千万不要怀疑彼此的爱情。
然而,他的约定最终并没有能够成为现实。负约的第一责任人,是李益的母亲。母亲在李益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他选择了表妹卢氏。而由于“太夫人素严毅,生逡巡不敢辞让。”不敢辞让的意思就是内心其实是要辞让,但因为客观的压力和自己的懦弱,不敢而已。李益的不敢,还有来自当时社会的压力。由于门第观念,霍小玉作为歌姬,自然不能与“甲族”的卢氏相提并论。当时的客观情况是,除了李益自己,不会再有第二个人支持理解他选择霍小玉。
还有一个客观情况有必要提及,那就是李益虽然出生望族,但他的小家庭其实是并不富足,甚至是略显贫寒的。这就更加增加了他迎娶卢氏的现实意义。因为负约,李益不敢再见小玉,一再回避。卢氏对聘礼的要求极高,也让李益心力交瘁。这个男人事实上并不具备爱的能力。最终,他想了一个自认为可以暂时逃避危机的办法:生家素贫,事须求贷,便托假故,远投亲知,涉历江淮,自秋及夏。生自以孤负盟约,大愆回期,寂不知闻,欲断其望,遥托亲故,不遣漏言。
这是一个损招,想通过逃避断了霍小玉的念想。然而客观上,李益不去亲戚家告贷也是不行的。当时一切客观力量让他只能选择去远亲处告贷。古代通信及不发达,这远行,又客观上让霍小玉无法知道他的消息。一再回避,就是内心羞愧,良知未泯,也可以理解为旧情并未消磨。而终于与霍小玉见面时,这个男人自知无话可说,并未为自己开脱半个字。李益的软弱、逃避,一拖再拖,其实正是士人“死要面子活受罪” 的通病。李益的偏执过度,终于显得不近人情,让后世诟病,也就不足为奇。
霍小玉死后,李益 “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安葬后“生至墓所,尽哀而返”。这也说明,在李益心中,始终是爱着霍小玉的。而“就礼于卢氏” 后,利益仍然 “伤情感物,郁郁不乐”,卢氏至少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家族选择,而非爱情选择。所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卢氏或许能成为一个好妻子,但未必能真正成为李益心中的理想爱人。
霍小玉死后重现,说:“愧君相送,尚有余情。幽冥之中,能不感叹。”虽然李益迎娶了卢氏,霍小玉消香玉陨,但他们的爱,还有余情,这是事实。
二、霍小玉的至情之美霍小玉之所以美,除了她的矢志不渝的爱情追求,还有她的至情爱恋观。小玉痴情,也反抗。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霍小玉需要的,是爱情,而非是一个名分。从这个意义上而言,霍小玉的爱是非功利的。有人说霍小玉是弃妇,这是不符合霍小玉的主体意志的。
在霍小玉的身上,我们甚至可以看出后世汤显祖笔下的至情观:超越婚姻、超越生死。为了爱情,可以不拘泥于白首之约,提出八年之约并非懦弱,而是出于至情。为了爱情,可以付出生命,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痴情。痴情是缺乏主体意志的被动的因情而忘却其他,而至情是主观接受,甚至主观谋划为情而牺牲。
上一篇:葡萄是热性还是凉性(日烧、气灼对葡萄影响有多大?是啥原因?解决办法来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