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诗(喜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容易,说出它,我用了半年)
明月,天涯,海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诗(喜欢“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很容易,说出它,我用了半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这十个字,共同组合出了复杂的多层次多角度的情绪,它既有明月生出的宏大明丽,又有天涯沦落的苍茫忧伤;既充满且喜且忧的个人情愫,又有胸怀天下和苍生的大气,这种种复杂乃至矛盾冲突的情绪,却能和谐地共存在这十个字里。它象一颗切割精细的钻石,在不同角度不同状态下的人,都能被它射出的其中一缕光芒击中,而被其中一缕光芒击中的人也都能看到它朝各个角度射出的璀璨光芒,感受到它的复杂和立体。它可以用来表达小儿女的情思,也可以用来表达国家层面的家国天下,它的适用面和覆盖面如此广,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可以借此酒杯,浇自己的块垒,抒自己的情绪。如果这两句诗中,用的不是“生”和“天涯”,尤其是把“天涯”两个字换掉,诗意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会瞬间减弱,它就很难再成为千古名句。
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点类似的名句在诗文中也不少见,南朝谢庄《月赋》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唐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北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名句,都表达了与远方和远人共浴月光。但谢庄的指向很明确,是美人,张若虚的几句感情单一,不够丰富复杂,这些,都降低了诗句与人的共振概率。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向也一样明确,但苏轼整首词的情绪足够复杂多样和绵密,全词的意境托起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十个字。但就十个字而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共振率会超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为一首诗的起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浩瀚、汹涌,直接笼罩了全诗,在月亮面前,平时忙于维护各种人设的诗人仿佛突然被明月卸下了盔甲,心灵中最柔软那一部分,最深情细微的那些情愫,如月亮一样突然生出,如月光一样倾泻,把诗人淹没,在“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样的景象和情绪下,张九龄“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情之人思念伤怀,彻夜难眠,对漫漫长夜心生怨叹,只有白天来临,喧嚣再起,我才能不被相思淹没。
彻夜难眠的夜晚绝不好受,当你辗转反侧,忧思难忘的时候,你会做些什么?
李白会痛饮狂歌,王子猷会坐船夜游,你可能会看书、听歌、刷手机、打游戏,醉了、累了、忘了,便睡了。这是在排遣,在躲避,在抗拒忧思的侵袭,是在拒绝随明月生出的情愫。
但张九龄没有这么做,他放弃排遣,放弃抵抗,在彻夜难眠的煎熬中,他选择臣服,臣服在汹涌的月光和情愫中。他把烛光灭了,披上衣服,走出室外,让自己完全被月光淹没,被情思淹没,直到露水暗生,把衣服润湿。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烛光是温暖的人工光源,在这首诗的诗境里,烛光是消解月光的物品。人在深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往往会打开灯,打开灯光人便容易进入另一种状态,从辗转反侧中暂时脱离出来,这是对忧思的拒绝和排遣。但张九龄偏偏把烛光熄灭,让月光充满空间,任由月光和忧思的笼罩和淹没,似乎他无法自拔,也不想自拔。也许,他并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机会独自面对月光,面对自己。
“怜”:怜惜,怜爱。“怜光满”,字面意思是怜爱这满屋的月光,当然,还有月光代表的一切属于心灵的东西。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不堪”:不能,承受不了。月色如此美好,仿佛盈手可掬,但这美好的月光我却无法与你分享,生命有那么多美好的时刻不能与你同在,只能在梦中与你相见。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四句是“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的具体内容。张九龄没有写他到底在相思什么,也没说“怨”,我也没有读出怨的感觉,反倒读出了无怨无悔。
这种写法不是常见的诗歌写法,一般诗人写相思,写不寐,往往会说出相思和不寐的原因,比如孟浩然写的“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他明确写出了愁不寐的原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张九龄不写原因,只写辗转难眠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但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原因指向,这几句诗便有了更广的共鸣,因不同原因而相思不寐的人,都可以从这几句诗中看到自己,用它们来表达自己。这也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种句子那么动人的一个原因,叙事诗也总是没有写境摹情的诗动人。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最后一位贤相,开元二十四年(736)他被李林甫排挤罢相,后又被贬为荆州长史,这首诗就写在被贬荆州之后。写这首诗时,张九龄60岁左右,740年,张九龄就去世了。张九龄执政以正直、重道德著称,被罢相之后,朝政由李林甫把持,张九龄曾对唐玄宗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
抛开张九龄的生命背景来读这首诗,我们可以把它读成情诗,但结合张九龄的生命来看这首诗,我愿意把它理解为张九龄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描述。作大唐的宰相时,他应该并没有很多的时间来面对自己,但在罢相被贬之后,人生际遇的改变,生命状态的落差,应该会让他对人生对生命有了更多感触。但是被贬罢相的宰相也仍然是宰相心怀,诗中我们能读出满怀心事,但没有怨愤不满,没有狂狷,却有苍生怀抱的宏大,和无怨无悔的欲语还休的沉默与深厚,这后面有张九龄全部的人生故事和生命体会。
这不是年轻人能写出的诗。即使年轻的你曾经经历过挫折,但你也还需要时间的沉淀和打磨才能输出这种满怀心事和深情的无怨无悔,以及天下苍生的怀抱。如果你真的感受不到诗里的无悔和沧桑,这其实也值得高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谁的诗句(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资料12)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