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五个字唯美网名(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问)
紫禁城,建筑,屋顶五个字唯美网名(历史文化视野中的紫禁城建筑五问)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网上曾有传言称蒯祥为紫禁城设计者,这是不正确的。蒯祥是吴县香山(今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人,出生于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自幼跟随父亲蒯福学习木工技术。据明代史料《皇明纪略》记载,蒯祥于明永乐年间被召入北京,参与营建紫禁城。他具有很强的绘图能力,所绘制的宫殿、楼阁、游廊等建筑都能够受到施工组织者的赞赏。从记载的时间点来看,蒯祥参与营建紫禁城时年龄只有20岁出头,在建筑规划、施工技术、施工管理等方面经验尚欠缺,因而担任工程总负责人或者总规划师的可能性很小。另据清初史学家褚人获所著《坚瓠集》记载,永乐年间紫禁城营建之初,蒯祥随父亲蒯福进京参与营建紫禁城,蒯福为木工头;后因蒯福年事已高,改由蒯祥接任。
综上所述,紫禁城的设计规划并非一个人的成果,而是古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紫禁城的中轴线隐含着什么意义
紫禁城古建筑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优秀代表,而位于中轴线区域的建筑则是其中的精华。在这里,“中轴线”是指南北方向的正中心连线。
我国古人根据对天文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与归纳,总结出了中心、中正思想与建筑及建筑群之间的关系,将自然法则与营造法则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南北方位比东西方位更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于:白天可以根据正午时太阳的投影方向确定南北方位,晚上则可以根据北极星的位置找出南北方位;一旦确定了南北方位,那么东西方位自然也容易确定。
紫禁城从南到北的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午门、太和门、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内廷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含钦安殿)、神武门。
从平面布局来看,紫禁城重要的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且平面布局方式巧妙而又合理。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午门坐落在凹形城台上,由城楼与两侧的燕翅楼组成,显得高大森严。太和门、乾清门分别是明、清皇帝上朝的地方,其建筑面积不大,但符合古代帝王“御门听政”的执政理念,且门前有开阔的广场,以利于大臣上朝。前朝三大殿是帝王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其位于三层高高的台基之上,在平面上与台基组成一个硕大的“土”字形,而“土”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寓意皇权。内廷后三宫紫禁城初建时为帝后寝宫,其立面造型与前朝三大殿相似,而平面总尺寸约为前朝三大殿的二分之一,充分体现古代帝王“先有国、后有家”的执政理念。在中轴线建筑确定后,次要的、附属建筑则以左右对称的方式严格排列在中轴线建筑的两侧,其造型相通、命名对称、功能相对应。这种建筑的规划方式,体现了突出中心、凸显中轴线的特点。
图2紫禁城中轴线北视资料图片
从立面规划来看,在东西两侧附属建筑的簇拥下,紫禁城中轴线的建筑犹如一条蜿蜒游动的巨龙,高低起伏,收放自如(图2)。其中,午门是紫禁城的南大门,也是紫禁城内的最高建筑,城楼建在城台之上,犹如升起的龙头。外朝三大殿和内廷后三宫均为马鞍形起伏的高度变化,总体有秩序地由高至低,再由低至高,其屋顶正中的连线犹如贯穿紫禁城南北向起伏的龙身。而北部御花园内的钦安殿及神武门出口,其屋顶正中连线又变得平缓,犹如舒展的龙尾。龙在古代封建王朝时期属于帝王象征,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群立面如游龙一般的建筑规划特征,体现了紫禁城中轴线建筑的核心地位和造型艺术。
从空间规划来看,太和殿以南、坤宁宫以北均为由门到门,以及两侧的廊庑围合而成的空间,通过门的连通和贯穿,将每个似乎封闭的空间串成流动的大空间;太和殿与坤宁宫之间的六座宫殿则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是帝王执政及帝后活动的场所,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彼此只能从两侧通过重重门槛和台阶才能抵达。紫禁城中轴线各宫殿建筑虽然是分开布置,但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无论是前朝还是内廷的中轴线建筑,彼此之间的广场正中均有一条汉白玉铺成的道路相连,仅帝王能够在上面行走,称为“御路”。中轴线上各宫殿建筑空间形式规整、坐北朝南、突出中心、左右对称,并以御路进行点缀,营造出空间秩序的美感。
紫禁城之名因何而来
“紫禁城”名字的来源与北极星有着密切关系。紫禁城在建成之初被称为“皇城”,到了明万历时期才正式被称为“紫禁城”。那么,为什么明清帝王的居所会被称为“紫禁城”呢?这主要源于我国古代星象。
北极星位于地球地轴的北端。地球自转,而北极星正好处在天球转动的轴上,所以相对不动。三国魏时张揖撰《广雅·释天》记载:“天宫谓之紫宫。”我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对天空的长期观测,认为紫微星(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移。古人视其为天帝之居所,称之为“紫宫”。古代长期存在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观念,古代帝王常常自比“天子”。既然“天帝”住在天上“紫宫”,那么“天子”在人间的住所也就被称为“紫禁城”了。
图3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从左至右)资料图片
紫禁城的布局则与“三垣”相关。“三垣”即古人星象认知中的天宫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垣”即围墙之意,古人认为天宫中每个星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成城墙形状,故称“垣”。紫微垣是指以北极星为中心的一片天区,主要由东、西共十五颗星组成。紫微垣是古人认为的天帝及后妃居住之所。所以,相应地,紫禁城中皇帝及后妃居住区域也采取类似布置方式,包括乾清、交泰、坤宁三宫,外加其两侧的东西六宫,合计建筑十五座。太微垣位于北斗七星的南方,是古人认为的天帝行政之处。所以,相应地,紫禁城前朝建筑布置就与太微垣天庭建筑布置相仿。太微垣中间有明堂三星,而紫禁城前朝与之对应有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图3)。天市垣位于紫微垣的东南方,是古人认为的天帝聚众贸易场所。相应地,紫禁城的布局也有“内市”,以区别皇城以外的市场。内市位于东华门以东500米左右的东安门区域,并向北一直延伸到玄(神)武门附近,开市时间一般为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
紫禁城布局与“四象”亦有关系。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编《史记·天官书》中,把东、南、西、北四方每一方的七个星宿(星座)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即“四象”。其中,东方七个星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形状如龙,所以称东宫为青龙或苍龙;西方七个星宿即奎、娄、胃、昴、毕、觜、参,形状如虎,称西宫为白虎;南方七个星宿即东井、舆鬼、柳、七星、张、翼、轸,联为鸟形,称朱雀;北方七个星宿即斗、牵牛、婺女、虚、危、营室、东壁,其形如龟蛇一体,称玄武。“四象”在古代较多用于方位描述,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所写的天文学著《灵宪》载有“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这里的左、右、前、后即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上一篇:吸甲醛植物有哪些(这“2种”植物,既能除臭,又能“吸甲醛”,养上10盆也不嫌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