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桥的英文(从水门桥到金刚川桥,抗美援朝战争敌我双方炸了多少桥?)
志愿军,鸭绿江,大同江桥的英文(从水门桥到金刚川桥,抗美援朝战争敌我双方炸了多少桥?)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像大同江这样,以广修便桥来对抗敌机轰炸桥梁的办法,已成为志愿军铁道兵部队在反“绞杀战”中的重要斗争策略,诸如清川江、大宁江等重点大桥,都建起了3座以上的便桥,从而在这些江面上,形成一个多桥并立的桥区,粉碎了敌人毁我一桥即断我交通的企图。
志愿军铁道抢修队在远离正桥之侧抢修便桥
“登高英雄”杨连第和清川江大桥
清川江位于朝鲜半岛北部,东北—西南流向,长约200公里,注入西朝鲜湾。清川江是志愿军作战物资入朝后运往前线途径的第一条大河,清川江大桥是志愿军后勤补给线的重要交通枢纽。
1951年5月,美军实施“绞杀战”,妄图不惜一切代价切断志愿军运输线。1951年7月,清川江大桥被炸断。桥后方,92列火车的军用物资滞留江边,随时可能被发现后炸毁。桥前方,前线作战部队存粮最多只够三四天,弹药也即将打光,如果物资跟不上,后果不堪设想。
情况万分危急!上级命令杨连第所在的铁道兵部队必须在8天内修复清川江大桥。杨连第,铁道兵第一师第一桥梁团副连长,解放战争中获得“登高英雄”称号。入朝以来,参加了鸭绿江、大同江、沸流江、龙津江、清川江、百岭川等北朝鲜主要江桥的抢修工程。经历了敌机在不同情况下的狂轰滥炸,战胜了各种困难,历尽千辛万苦,多次完成了战时抢修工程任务。这次,杨连第带着战友们连夜奋战,先后搭浮桥12次,创造出修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钢轨架浮桥,最终使中断的清川江大桥提前胜利通车。
清川江大桥上灯火齐明,志愿军官兵夜以继日地战斗在桥梁工地上
清川江大桥修复通车的情景
从1952年1月起,为“绞杀战”第二阶段,美军对朝鲜北部新安州-西浦-介川铁路运输“三角地区”开始狂轰乱炸,仅1952年1月,就破坏桥梁136座次,线路2202处次,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铁路遭敌破坏最严重的一个月。清川江、大同江等江桥再次成为敌机轰炸的重点。1952年5月15日,杨连第在指挥部队抢修清川江大桥时,被定时炸弹击中,英勇牺牲。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他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英雄”称号,杨连第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第连”。
杨连第生前所在连队被志愿军总部命名为“杨连第连”
奇袭武陵桥
很多人都看过经典抗美援朝影片《奇袭》,这部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于1960年的影片讲述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某部连长方勇率领一支侦察队,深入敌后,炸毁康平桥,完成切断敌人退路的任务。
《奇袭》剧照:连长方勇(右,张勇手饰)和一班长(邢吉田饰)
《奇袭》是根据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一支侦察队奇袭武陵桥的真实故事改编的,男主角方勇原型是三十八军侦察科副科长张魁印。不同的是,奇袭武陵桥的侦察队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只有区区一个排兵力,而是一个支队,由三十八军军部侦察连、一一三师侦察连、两个工兵排组成,还有13名朝鲜同志和医务人员、英语翻译,共有323人,携带一部电台,600公斤炸药,每人携带4颗手榴弹和充足的弹药。11月24日晚10时侦察支队出发,一共走了两个夜晚一个白天,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于11月26日凌晨到达预定地点武陵里。短暂的战斗后侦察支队占领了大桥并安放炸药进行爆破,7时50分大桥塌落,此时南来的增援卡车与南逃的敌人在大桥两侧出现,侦察支队投入阻击。侦察支队为三十八军主力全歼伪七师立下了汗马功劳。
后来,张魁印将奇袭武陵桥这段传奇经历写成《朝鲜战争穿插》一文。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根据该文拍成军教片《奇袭武陵桥》,1958年底在全军上映后引起轰动。
《奇袭武陵桥》影片说明书
不久,八一电影制片厂将《奇袭武陵桥》改拍成故事片,片名换成《奇袭》,武陵桥改成康平桥,同时也增添了其他一些细节。另外,演员也都换成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专业演员。1960年电影公映后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一直在各地热映不衰,被誉为战争电影片中的经典。不过,《奇袭》的拍摄地不是在朝鲜,而是在风景秀丽的江南。影片中的“康平桥”取景浙江奉化溪口镇建造于1934年的“藏山大桥”。
今日“康平桥”——奉化“藏山大桥”
“把光荣留在百岭川桥上”
百岭川大桥,位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向的满浦线上,桥横跨在两山中间,桥左是百岭江峡谷,桥右傍依清川江正流,百岭川就经过这座桥流入清川江,因地势险要修复困难,成为敌人重点封锁的目标。
志愿军铁道兵抢修百岭川大桥
1952年2月9日起,百岭川桥遭到轰炸26次,敌机投下7000颗炸弹。铁道兵团第一师第一桥梁团三营九连的指战员,苦战76昼夜,伤亡99人,全连只剩下40余人,仍然坚持战斗,提出“人在桥就在,人在桥就通”“把光荣的名字留在百岭川桥上”的口号,终于保证了咽喉桥梁的通车,荣立集体二等功。该连战士袁孝文双腿被敌机炸断后、用尽全身气力爬到炸断的线路前,安放好响墩(音响报警装置),使满载物资的列车脱险,他自己壮烈牺牲在线路现场,用生命保护了列车的安全。铁道兵们坚持做到随炸随修、再炸再修,使这座咽喉地带的桥梁始终保持断续通车,使志愿军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向前方,保证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九连的战士们说:“有九连就有百岭川大桥”。
1972年,作家郑直根据这段历史创作了小说《激战无名川》,三年后改编成同名电影,引起了强烈反响。
电影《激战无名川》
金刚川上的“生命之桥”
朝鲜半岛中部有一座金刚山,位于朝鲜和韩国交界之处,山势险峻,素有朝鲜“第一山”之称。金刚川则是金刚山附近一条东西走向的河流,跨过河就是韩国境内的金城地区,地形极为复杂且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抗美援朝金城战役中志愿军通往前方的必经通道。金刚川河最宽处达60米,且两侧山坡坡度极大,横跨河流之上的桥梁是连接两岸交通的关键。
金刚川河流上原先有座桥梁,在开战之初就被美机炸毁。所以,必须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设一座可供志愿军大部队和后勤辎重车队通行的承重桥,岩里渡口是最适合架桥的位置。于是,在金城战役实施之前,志愿军司令部下了命令,要求在8天之内,在金刚川上架设一座大桥。
抢修金刚川大桥
电影《金刚川》以真实历史为基础,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金刚川上守卫“生命之桥”金刚桥的故事——7天7夜,架起了一座联通前线和后方的载重桥,修了炸,炸了修,英雄的志愿军先后7次在金刚川上修复这座37米长的桥。其中影片人物工兵连长闫瑞,他的原型为志愿军某部工兵连长张振智。
经受了多次轰炸的金刚川桥
《志愿军英雄传》(第三集)的一篇文章《桥》中写道:1953年5月起,志愿军某部工兵连连长张振智带着他的连,在金刚川上不分昼夜地战斗,直到金城进攻战胜利结束,直到美帝国主义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他们计算了一下:在桥的附近二百米范围内,先后落下的炸弹共有三百五十多枚,炮弹约有两千四百多颗,可是,金刚川上却始终屹立着一座炸不断、打不烂、冲不垮的桥。
上一篇:九月的英文(英语的12个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