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三))
茱萸,重阳,的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古人笔下的雅趣秋日(三))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来源:【中国食品报】
宋人刘翰诗云:“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炎炎暑热已然远去,浓浓秋意随着秋风扑面而来。
秋色在万物之间弥漫开来,仿佛是挥洒在天地间的一幅幅唯美画卷。正如苏轼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此时秋高气爽,蔬肥果熟,身心俱惬,只有在这个季节,山川才能得到大自然最为慷慨的色彩馈赠。
而在古人笔下,秋日不仅充满着诗情画意,更是收获繁忙的时节。无论是贴秋膘、插茱萸、采黄花,还是秋社庆丰、饮酒品蟹、登高远眺……无一不透着雅趣。
登高聚会迎重阳
秋高气爽,作物丰收,登高望远正可以舒心畅怀、活动筋骨。而到了农历九月初九,两个阳数相逢,又增添一番吉庆的韵味,并且这一天正值景色宜人的仲秋时节。因此,选择九九重阳登高,在时令上最合适不过。
古人登高,不一定是去爬山,而是要找个地势较高的地方聚会。为什么呢?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给出这样的回答:“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这是以重阳含有长久的意思,因此值得“享宴高会”的说法。
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
如何宴聚呢?就像现在人们露营一样,带上茶酒吃食与器具,选一处高地席地而坐,以美食配美景,饮酒赋诗,乐在其中。明代《帝京景物略》载:“九月九日,载酒具、茶炉、食盒,曰登高。”晚清《燕京岁时记》也说:“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盒,出郭登高……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清画院所绘的《十二月月令图(九月)》非常细致地向人们展现了亲友聚众登高的场景:五六个好友悠闲地盘坐在高悬的岩台上野餐,餐布上置有香甜的美酒和精致的糕点;四周则被高耸的青绿山峰环绕,几棵泛红的古树在云海中零星点缀……怕是再也没有比这更似仙境的秋游胜地了。
古人认为,重阳节登高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因此,重阳登高又称“辞青”。清代潘荣陛编撰的《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重阳)有治肴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辞青的方式有多种:山上的枫叶红了,大家结伴去看,是辞青;菊花开了,将菊花撒进温泉水中泡温泉,也是辞青;或者带上酒和菜,来到天广地阔的郊外,痛痛快快地喝上一天,还是辞青。
不少文人墨客喜欢约上三五知己,一路“自驾游”悠哉乐哉,看万山红遍。明代《秋林坐眺图》中,三位文人正坐在一处山崖边眺望远处的风景。他们身边是高耸的山峰、葱茏的树木和一片山石。整体画面意境高远,颇有隐者之风。
也有像唐代诗人杜牧这样的独行背包客。杜牧晚年居住长安,有一年的重阳日,杜牧出城郊游。长安郊外的终南山是人们秋游登高的好去处。杜牧一路赏玩,见枫叶红了,银杏黄了,柿子挂在枝头,甚是喜人。最难得的是终南山的秋,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高远洁净,似明镜一般,没有一丝白云,更没有一丝纤尘。近处的山色是五颜六色的,远处的山色是天色一样的蓝,仿佛要与天空融为一体。而终南山那峻拔入云的气势,像是要和这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如此美景,让杜牧情不自禁赋诗道:“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便是著名的《长安秋望》。此诗如今读来依旧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鬓边不可无茱萸
古人登高,自然要佩戴茱萸,这已成为重阳习俗。
很多人大概是从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知道茱萸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独在异乡,王维倍感孤独,自己不能跟兄弟一起登高,也不能一块儿插茱萸了。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人认为插戴茱萸,可以驱邪治病、延年益寿。重阳郊游宴会之时,头插茱萸或者臂佩茱萸囊,乃是应景之为。西晋《风土记》就写了“俗尚九月九日谓上九,茱萸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而御初寒”。佩戴茱萸的风俗相传始于汉代,晋代成俗,唐代就已十分普遍了。晋代葛洪《西京杂记》中就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宠妃戚夫人于每年九月九日,头插茱萸,饮菊花酒,食蓬饵,出游欢宴。
值得一提的是,茱萸有两种——山茱萸和吴茱萸,重阳佩戴的是哪一种茱萸?明代李时珍曾做过考证,认为是吴茱萸,因为吴茱萸全身有特别的香气。而山茱萸虽然可以食用,但却没有气味,这可能就是吴茱萸被选中的主要原因。端午挂蒲艾,重阳佩茱萸,它们都是有芳香气味的植物。
在古代文人笔下,茱萸多次得到赞美。比较有名的如五代时期徐铉的《茱萸诗》:“万物庆西成,茱萸独擅名。芳排红结小,香透夹衣轻。宿露沾犹重,朝阳照更明。长和菊花酒,高宴奉西清。”徐铉认为,在万物中,唯独茱萸大有名望。茱萸花香气浓烈,佩戴在身上能浸透夹衣,令人感到神清气爽;茱萸果像红玛瑙一般晶莹剔透,在秋夜沾满露水,早晨在朝阳的照耀下,璀璨明亮,显得尤其鲜艳动人、惹人喜爱。这首诗首联写茱萸名声在外,颈联写茱萸的颜色和香气,颔联写茱萸耐寒,尾联照应首联,道出了茱萸“独擅其名”的原因。寥寥几笔,就将茱萸的品性勾勒出来。
登高之后要食糕
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重阳就要吃糕。糕同“高”谐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所以重阳吃糕就象征了步步高升。
重阳糕古名“饵”或“蓬饵”。“饵”即糕,“蓬饵”是在糕点中加了蓬草。古人认为,吃蓬饵是为了祛邪,《西京杂记》言“食蓬饵以祓妖邪”。
直到宋代,才有“重阳糕”的名称。以糕寓高,暗合重阳登高,承载更吉祥的寓意。
南宋《梦粱录》里《九月》这一章就有记载:“兼之此日都人市肆,以糖面蒸糕,上以猪羊肉鸭子为丝簇饤,插小彩旗,名曰‘重阳糕’。”
《梦粱录》是宋人吴自牧所写,因此可以肯定,吃重阳糕的习俗至迟在宋朝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重阳糕多用米粉以及果料制作,具体的制作手法不尽相同,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有的地区甚至会在重阳糕中加入红枣、茱萸等材料。《东京梦华录》载:“(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遗送,上插剪彩小旗,掺饤果实,如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之类。又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说的是重阳糕以粉面蒸制,铺上各种口味的小食如水果、坚果以及肉制品,这些食物通常伴有吉祥的寓意。最后插上一面小彩旗,重阳糕的制作就完成了。有的甚至放上一只捏塑的小狮子,想来是很受小朋友欢迎的可爱食物。
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里说,宋人在九月九日天亮时,会取一片重阳糕贴在孩子的额前,然后连说三声“百事俱高”,以为最好的祝愿:“以片糕搭儿女额头,更祝曰‘愿儿百事俱高’,作三声。”
上一篇:九月九日有什么特殊含义(“九月九日”重阳节的传说你听过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